第47章 再写一部《茶馆》 (第2/2页)
说罢,钟山把前世的那套“力工梭哈、理工脉冲”理论魔改成了跨国版,一顿灌输,把萧楚楠说得一愣一愣。
送走了萧楚楠,钟山翻手看了看两张电风扇票。
这年头电风扇虽然不稀罕,但却也不便宜。
这两张票都是购买吊扇用,相比落地扇要便宜一些,但也有限,每一台依旧要普通人两三个月的工资。
但对钟山来说,并非不能接受。
下午钟山早走了一会儿,跑去东安市场把电风扇买了。吊扇的扇叶巨大,哪怕已经是分开拆装,但绑在车后座上依旧是长长的一大块。
这年头电扇虽然配件齐全,但是安装全靠自己,钟山扭头又跑去五金市场买了十几米电线,正好扎成捆一起带了回来。
拉着这一堆物事,又是崭新的自行车,钟山在路上就格外醒目,一路回到甘家口,刚到筒子楼下,更是立刻引起了轰动。
原本在楼下树荫摇蒲扇乘凉的街坊邻居眼看着钟山带着一大堆东西过来,一开始还只是眯着眼观瞧。
金奶奶自来熟,扬声问道,“钟山,回来啦,弄得什么这是?”
钟山也不藏着掖着,坦言道,“奶奶!家里太热,我弄了两台吊扇!”
听说是电风扇,所有人都来了兴趣。
老头老太太你一言我一语,这个询问价格,那个打听票证,更有人回忆起自己家搞电风扇的心路历程。
说话的功夫,有两个年轻的小伙子刚下班回来,眼看钟山一个人不好搬,干脆撸起袖子过来帮忙。
一群人簇拥着挤进了钟友为家里,把刚刚回到家的王蕴如吓了一跳。
看到钟山抱着几片长长的扇叶,她顿时明白了,自己这个便宜儿子又去消费了。
要是别人,这么花钱,她肯定忍不住得去劝两句。
不过想想钟山的存款,再加上这吊扇装上,舒服的是全家人,又当着街坊邻居,她自然是笑脸相迎,连忙把钟小兰叫出来一起帮忙挪家具。
小伙子们有懂电工的,已经跑去拉闸,更多人则是去自己家取了工具、梯子,在钟友为家里摆开阵势研究怎么安装电风扇。
人多力量大这话到哪儿都错不了。
在电工小伙的指挥下,钻眼,打钉,安装,接线,一群人忙得不亦乐乎,前后花了四十分钟,等钟友为回到家的时候,两台吊扇全部按照完毕,连电线都沿着墙角给钉好了位置。
开关打到一档,吊扇嗡地一声启动,然后缓缓加速旋转,流动的空气顿时让屋子里凉爽了不少。
眼看大功告成,大伙都欢呼起来。
钟友为放下包就连忙招呼大家喝水休息,不停地说着感谢。
钟山从包里找出两包烟来散给众人,心中则是感慨,这年头确实是远亲不如近邻。
大伙在屋里吹着凉风抽着烟,聊了一会儿天,才各自散去。
临走的时候,一个大娘伸手就把王蕴如薅出去了,言语间还反复打量着钟山,就差把“介绍对象”几个字写在脸上了。
现如今,钟山年纪轻轻有了正式工作,已经颇为难得,这一阵又是买车,又是装吊扇,听说还在人艺当什么“剧作家”,于是乎,几个月前还在睡楼道的农村小子摇身一变,已经成了甘家口周边婚恋市场的头部资源了。
这种来自于邻居的讨好自然也让王蕴如颇为受用,只不过她嘴上说着问问,却并不付诸行动。
自从上次介绍对象的事情过后,她早就明白了,这个钟山极有主意,别说自己一个后妈,就是亲娘在这里,恐怕也当不了他的家。
晚上吃过饭,钟小兰迫不及待地跑回去屋里,把里屋的吊扇打开,躺在床上翻着《大众电影》,别提多美了。
只不过由于睡上铺难免有撞到扇叶的风险,所以这屋里的风扇装得远了一些,要不然将是绝杀。
而钟山则是独占了书桌,找出一沓稿纸,打开台灯。
他白天跟俞民的聊天不是说笑,他是真打算搞一点大动静出来的。
俗话说出名要趁早,不趁现在搞出点名堂来,以后想要掌握局面只会越来越难。
而且钟山跟别人不同,他心里很清楚,中国话剧的黄金期就这么几年,等到九十年代,那就是电影、电视的天下了。
到时候作品再好,受众早已不在,谁来看?
想及此处,他不再犹豫,略显破旧的钢笔吸饱了墨水,在昏黄的灯光里写下第一行字。
【时间是公元1917年,张勋的辫子兵辅佐小皇上溥仪重登大宝,大清朝又复辟了。遗老遗少们翻腾出箱底的朝服,续起真真假假的辫子,满大街请安的声音不绝于耳,路上见面都是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