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什么叫王道剧情啊(后仰) (第1/2页)
“一字一金?”
“对,一个字一块港币。”
张新言刚拿起来的筷子又放下了。
一个字一港币,换算下来改编版权就是三万多港币,大约六千人民币。
这个价格几乎约等于找倪匡写剧本的费用了。
而那可是香江四大才子之一啊!
张新言一阵肉疼,摇摇头,“钟山,你的稿子相当不错,但是价格也要不到这么高,我买的是改编权,我还要雇人重新编剧、修改,这其中还有很多……”
钟山打断道,“张导你别着急,我说的一字一金,本来也包含编剧的费用。我出让小说电影版权,外加编剧费用,二者合一,折算到一字一块钱,不算多吧?”
钟山这样说,听起来就很合理……个屁啊!
张新言心中的底线大约是一万港币搞定版权,至于编剧,交给公司的编剧,左右就是两个月的薪水,5000港币,这样加起来,成本控制在一万五,属于一个相当舒服的区间。
而钟山提出来的价格,恰恰属于自己勉强可以接受的价格上限,但这样掏出钱肯定还要被公司抱怨。
此时正好新烤好的羊肉上了桌,他干脆不答,重新吃起烤肉来。
钟山见状也不急,陪着他吃吃喝喝。
五个人又恢复到了干饭的状态。
如此吃了一阵,张新言看到钟山一副悠闲样子,有点沉不住气了。
就像他之前说的,好故事不愁卖。
现如今稿酬、版权每年都在上涨,钟山完全可以等。
可自己付出了这么大的时间精力,跑到燕京,如果一无所获的回去,未免有些亏得慌。
当沉没成本开始参与决策,张新言还是率先开口了。
“考虑的怎么样,钟山?价格方面你多少退让一些,我再适当加点,漫天要价,落地还钱,和气生财嘛。”
钟山瞥了他一眼,笑道,“那你加多少?”
张新言狠狠心,“版权一万,编剧另算!”
钟山还是摇摇头,低头吃了两口肉,状似不经意地问道,“张导你刚才说你们公司还有一部武侠剧在筹拍,是跟少林寺有关的?”
“啊?我说了吗?”
张新言一愣,自己反而懵了。
不过按理说钟山不可能知道,肯定是自己刚才聊天的时候提了一嘴。
“这个项目,其实之前已经拍过一部分,但是失败了……”
张新言简单介绍了一番《少林寺》的情况。
原来这个电影最初是新联公司筹拍的,彼时的导演是新联的陈文,演员则是无线的小生吴纲。
只可惜剧组来到内地拍摄时正值寒冬,镜头表现效果极差,前后花了40万努力推进,愣是问题多得干不下去。
到最后,新联找上了长城,决定联合制片,导演也改成了张新言。
张新言决心推翻之前的内容,重新编剧、拍摄,只不过到现在剧本还在重新磨合。
听到剧本还在磨合,钟山笑了。
“不如这样,张导你说说你的想法,我帮你想想办法,酬劳嘛……就算在《黄河大侠》里面。”
张新言心想,你能出什么主意?
不过转念一想,钟山既然能写出《黄河大侠》,说不定对武侠有点研究。
他也不再藏着掖着,把之前的剧本说了个大概。
他总结道,“我现在想的是,一定要改剧本,原来的剧本苦大仇深,没意思,观众不会喜欢。”
钟山闻言,直接起身,找经理要来了纸笔。
饭店只有一些泛黄的草纸,笔也只有铅笔。
钟山也不计较,拿着铅笔在草纸上写写画画,不出二十分钟,少林寺的故事梗概就已经新鲜出炉。
把草纸递给张新言,“您看看?”
张新言将信将疑地接过来,一看之下大为震惊。
不仅故事结构合理完整,而且提出的两个建设性意见也跟自己的想法完全一致。
其一是电影要定位于类似《醉拳》的轻喜剧功夫电影,集中突出友情、努力、胜利三要素。
其二是要发挥内地山水优势和人才储备,寻找武术运动员参与武打表演,大幅度提高动作流畅度和真实感。
“这、这、这……”
张新言拿纸的手有点抖。
仅仅是友情、努力、胜利这三个核心要素的提炼,就让他一个老电影人豁然开朗。
更不要说后面武打演员的策划,简直就是自己目前困难的最好解决办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