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表扬信的威力 (第2/2页)
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蓝田野这才放下心来,同时也越来越觉得自己这个便宜外甥是个有脑子的,看待他的目光也从原来的关怀变得愈发平等起来。
对于钟山来说,外界眼光的改变确实让他的工作环境好了不少,但是落实到《法源寺》改稿子上,还是得自己努力。
在跟蓝田野、金黎、蓝因海等多位导演、编剧讨论之后,考虑到时代环境和接受程度,钟山对原有的话剧做了很多改动。
首先是幕间的衔接问题。
原版的《法源寺》几乎是凭借人物对话无缝衔接所有场景。
虽然场景转换之间也有“普净”的串词,但语言信息之多,仅仅通过声音穿插,其速度、节奏之快,往往需要人集中精力才能辨别。
考虑到目前观众的欣赏水平,钟山还是在幕间加了几段小沙弥异禀与各种人物的单独对话,以此介绍接下来出现的场景,同时间离效果也更明显。
其次就是剧本后半部的节奏问题。
原版的《法源寺》在后段有好几段人物抒情的段落,用来表达历史时空中,人物情感的多面和复杂。
但是落实到戊戌六君子和谭嗣同上,那些阐述个人感情生活的内容其实有些拖沓了,所以干脆一并删去。
如此一来一幕幕的故事情节比原来要紧凑得多,谭嗣同从参与变法到从容就义的心路历程也展示得更加充分。
尤其是最后为什么要选择去死这个话题上,有了更充分的讨论空间,人物的使命感大大加强,最后的台词演出就更加震撼人心。
如此一番修改,约摸用了两三天就完成了。
剧本递上去的时候是星期五,这次曹宇和刁光谭格外满意,副院长夏春签字的时候,只是叹了口气,也没再提意见,还顺手给钟山开了批条,让他去计财科领稿费。
从办公室出来,钟山捏着批条,心中默默盘算起来。
接下来的工作,就到了安排导演、选演员排练上,自己作为编剧依旧要实时跟进,不过工作就轻松多了。
这段时间正好可以用来写点别的东西。
一边想着,他推开了计财处的门。
财务大姐姓戴,接过签完字的批条,先是惊讶一声,“哦!你就是钟山啊!”
“没错!”钟山笑意晏然地点点头。
戴大姐打量他几眼,点点头,“一表人才!”
说罢,她麻利的开始算账,写稿费单。
不多时,一张五百块钱的稿费单已经递到了钟山手里。
“有存折没有?”
“没有。”
戴大姐闻言拉开抽屉,顺便开出一张单位介绍信。
这年头没有身份证,往来办事都需要单位或者街道开介绍信来证明身份。
“介绍信拿着!开户得用。赶紧去银行存起来吧!这可不是笔小钱!”
戴大姐叮嘱道,“年轻人可别乱花钱,少买什么乱七八糟的,要攒点老婆本,懂吧!”
对面年轻些的会计笑道,“戴姐,人家可是剧作家,知识分子!再说了,你看这腿多结实!还愁讨不到老婆啊!”
谈话剧这些人可能不懂,但论到男性身体健康,计财处的几个女人顿时都打开了话匣子。
眼看话题要朝向着老娘们儿生冷不忌的下三路领域滑落,在她们面前,钟山仿佛一个新兵蛋子,赶紧摆摆手要走。
“哎!别走!”
戴大姐又叫住他,“你上个月工资还没领呢!一块儿领了吧!来,签个字。”
钟山只得低头签字,领出二十八元的现金,然后在在女人们爽朗的笑声中灰溜溜走掉。
逃出生天,钟山回到剧本组办公室,梁秉鲲要过稿费单翻来覆去地看,实名表示羡慕。
他自然也是拿过稿费单的,不过之前弄了两出戏都算是中等剧本,演出场次也少,总稿费加起来也才三百。
蓝因海则是站起来,催促道,“时间不早了,你赶紧去银行吧,把稿费存起来才是正事。”
钟山从单位里走出来的时候,心情格外舒畅。
果然迟到早退是可以让人获得幸福感的。
跑到不远处的银行开了户,存了钱,钟山想了想,还是把工资钱留在了包里。
从中原来燕京的时候,他身上只有母亲留下的十几块钱和几张地方粮票。
来到燕京之后,领了粮票,由于每天只在单位吃一顿饭,余钱还有七八块。
沿着王府井大街走着,两侧的繁华就是如今燕京的顶流。
于谦父亲们出没的清华池澡堂,屹立几十年的鲁菜馆萃华楼,以及大名鼎鼎的东安市场都汇聚在这里,哪怕没到下班时间,依旧摩肩接踵。
不过钟山此刻并无心欣赏,他今天的目标是小小的“挥霍”。
迈步拐到旁边的金鱼胡同,五芳斋饭庄就在这里。
钟山走进门,在玻璃柜台上排出几张纸钞,又压上一叠粮票,豪气地说道,“给我打包一只烧鸡,一整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