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火爆的销售市场! (第1/2页)
半个月的时间,红星电子设备厂内,被按下了快进键,那条由原无线电三厂老旧生产线改造、如同上足了发条的钟表,日夜不停地高效运转。
在马为国“抠细节、保质量”的严格要求和林默提供的优化工艺指导下,工人们从最初的生涩到熟练,生产效率稳步提升。
当第1000台“红星”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被打包装箱,标志着生产线已经成功度过了磨合期,具备了稳定供货的能力。
与此同时,在市工业局王为民局长的大力支持和亲自牵线搭桥下,一张覆盖宁北市主要城区和周边县镇的初步经销网络迅速铺开。
在林默的建议下,这一次铺货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式,王局长召集了市里几家最大的百货公司、五金交电公司和各区县主要供销社的负责人。
直接开了一个简短的“推荐会”,没有太多花哨的言辞,王局长只是强调这是市里重点扶持的“军转民”项目,产品质量过硬,要求各单位积极配合销售。
渠道有了,产品有了。
接下来,就是如何一炮打响,迅速占领市场。
在这个物资尚且匮乏、信息传递缓慢的年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林默知道,必须采取一种足够震撼、能迅速引发口碑效应的营销策略。
根据后续的一些营销策略,他亲自策划了这次上市活动,并将其命名为“红星电视机走进千家万户酬宾周”。
核心策略简单、直接,却足以在宁北这座北方城市掀起足够的动静:
第一,震撼低价。所有“红星”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统一零售价:150元人民币!
第二,免除票证。购买无需任何电视机票、工业券等紧俏票据!
这两个消息,在正式公布前,被严格保密。
当林默在红星电子设备厂的销售筹备会上宣布时,连马为国和从红星厂抽调过来的销售骨干都惊呆了!
难以置信条件竟然如此简单。
毕竟在这个年头,电视机还是属于奢侈品。
一般人基本上不会买。
“150块?还不要票?”一个老销售失声叫道:
“林所长,这……这比上海产的‘金星’,‘飞跃’便宜了差不多一半啊!他们还要票呢!咱们这不得亏本卖?”
“我们的成本足够。”
林默早已算过成本,凭借优化的设计和规模化生产,加上市里在整合无线电三厂时折算的股本实际上降低了固定资产摊销,每台电视机的综合成本可以控制在100元左右。
150元的售价,虽然利润率不高,但足以保证盈利,更重要的是,这个价格具备了摧毁性的市场竞争力!
“我们不追求单台暴利,我们要的是快速回笼资金,占领市场,打响品牌!”
林默斩钉截铁地说,“要让宁北的老百姓,一想到买电视机,第一个念头就是我们的‘红星’!”
第三,颠覆性体验营销。
林默要求,在每一个参与销售的供销社、百货大楼门口最显眼的位置,都必须摆放一台正在播放节目的“红星”电视机,从早到晚不间断!
要让过往的每一个人,都能亲眼看到、听到它的效果!
第四,服务态度革命。
在这个供销系统售货员普遍端着“铁饭碗”,态度冷淡甚至傲慢的年代,林默对所有即将直面顾客的销售人员进行了短暂的“特训”。
核心要求只有几点:
脸上带笑、主动介绍、耐心解答、不准对顾客爱搭不理!
他甚至让马为国准备了“服务标兵”的小红旗和额外奖励,激励大家改变作风。
一切准备就绪。
九月一号,这是电视机上市的第一天。
宁北市,中心区供销社。
这是市区最大、货品最全的供销社之一,平日里就人来人往。
今天,供销社门口更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了人,水泄不通,人群的目光,都聚焦在门口那张铺着红色绒布的长条桌上——上面正摆放着一台外壳锃亮、屏幕闪烁的“红星”牌电视机!
电视里正在播放着中央电视台的节目,画面清晰,声音洪亮,那14英寸的屏幕在这个时代已经不算小,尤其是它稳定的图像和鲜亮的对比度,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
“瞧这图像,多清楚!一点雪花都没有!”
“声音也亮堂!比老王家那台‘孔雀’强多了!”
“这是什么牌子的?咋没见过?”
“听说是咱们本地产的,‘红星’牌!就是原来那个军工厂搞的!”
人们议论纷纷,指指点点,脸上充满了新奇和渴望。
电视机,在这个年代,是家庭富裕和体面的象征,对普通市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在围观的人群中,有一对格外显眼的年轻人。
男的名叫张建军,穿着一身崭新的蓝色中山装,胸口别着钢笔,是市机械厂的技术员。
女的名叫李秀兰,穿着红格子上衣,两条乌黑的辫子垂在胸前,脸上带着新嫁娘的羞涩。
他们是刚领了结婚证不久的小夫妻,正在为布置新房、添置大件而奔波,拥有一台电视机,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之一。
小两口之前已经跑了好几家商店,也托人打听过,市面上主流的“金星”,“飞跃”,“熊猫”等牌子,14英寸的都要卖到280到320元,而且还必须搭配一张极其难弄的“电视机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