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意料之外的副所长! (第2/2页)
“第一,”林默分析道,“现在是恢复高考后的初期,大学教育刚刚重回正轨不久。”
“虽然京华大学这样的顶尖学府生源质量依旧很高,但连续几届毕业生的情况不尽相同。”
“有的学生可能基础非常扎实,是真正的人才苗子;但也可能存在部分学生因为特殊时期的影响,基础相对薄弱,或者并非真正热爱科研,只是按部就班完成分配。”
“如果我们只是笼统地要一批分配名额,很难保证来的都是我们最急需的、最具潜力的顶尖人才。”
秦老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嗯,你说的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师资、生源都经历了一段动荡期,水平有参差是客观事实。那你的第二点呢?”
“第二,”林默继续道,“我们现在的研究所,草创之初,百业待兴。”
“我们需要的人,不仅仅是成绩好、有文凭,更需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扎实的动手能力、敢于创新的思维。”
“以及最重要的——耐得住寂寞、愿意扎根三线军工事业的决心和情怀!这种特质,很难通过一纸档案和分配通知看出来。我们需要亲自去筛选,去识别。”
秦老听着,眼神越来越亮,他欣赏林默这种不因循守旧、追求精准的做事风格:“所以,你的意思是?”
“我的想法是,”林默身体前倾,语气坚定:
“我们不能坐等分配。我们要主动出击!向部里和学校申请,允许我们研究所,在京华大学等相关高校,举行一场专门的、小范围的招聘选拔!进行双向选择。”
“由我们研究所派出考核组,包括您和我,亲自去面试、笔试,甚至可能的话,增加一些简单的实践操作考核。”
“我们要像沙里淘金一样,亲自挑选出那些最适合我们、最有培养潜力的好苗子!哪怕一年只能招到几个真正顶尖的,也比盲目接收十几个平庸的强!”
这个想法,在当时完全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的体制下,无疑是相当大胆和前卫的。
这相当于在计划经济的铁板上,试图撬开一道自主选择的口子。
但也不是完全没机会。
据林默所知,早在80年代有些京都高校就已经开始有预备的进行双选了个例如京都工业大学。
所以这个时候提出招聘筛选,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秦老听完,没有立刻表态,而是沉吟了片刻,手指轻轻敲着桌面。
他不得不承认,林默的想法极具远见,更能精准地满足研究所初创时期对高端核心人才的急切需求,但这其中的难度和阻力也不小。
“想法很好,甚至可以说是超前。”秦老缓缓开口:
“但是,林默,这需要打破现有的分配惯例。我们需要一个非常充分的理由,去说服部里和学校的领导,毕竟,这涉及到政策层面的问题。”
“理由就是我们的特殊性和紧迫性!”林默显然已经深思熟虑,“HEX炸药和‘红箭-1’项目属于高度机密,对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要求极高!”
“研究所承担的是前沿武器装备研发重任,常规的分配机制难以满足这种特殊需求!我们可以将此作为一个试点。”
“如果成功,或许能为其他特殊军工单位的人才选拔提供新思路。而且,有您老出面协调,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很多。”
秦老看着林默,仿佛再次看到了当年那个在课堂上总是提出惊人见解的学生。
“好!你小子,总是能给我出点新题目!”
秦老一拍大腿,“你说得对!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这件事,我看可行!理由也很充分!”
“这样,你立刻组织人,起草一份详细的报告,充分阐述我们自主招聘的必要性和预期目标。”
“报告弄好后,我亲自修改,然后以我们研究所的名义,联合上报给部里和京华大学!我这张老脸,还是能敲开几扇门的!”
“太好了!谢谢老师支持!”林默大喜过望。有秦老这位重量级人物鼎力支持,这件事的成功率将大大提升。
“不过,林默啊,”秦老又提醒道,“即便上级批准了,我们的考核也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标准可以高,但不能有失偏颇。”
“而且要尊重学校和学生本人的意愿,决不能强求。我们要的是真心实意想来干事创业的人才。”
“您放心,老师!这一点我绝对保证!”林默郑重承诺。
就在两人初步敲定这场“抢人才”计划的大致框架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叶城的身影出现在门口,对林默说:“所长,赵建国主任来了,说有急事。”
话音未落,赵主任已经洪亮地笑着走了进来:
“秦老!果然是你!我一听说总部派来的副所长是你,立马就赶过来了!好家伙,你这可是给我们宁北送来一颗定海神针啊!”
赵建国显然已经得知了消息,进来就先和秦老热情地握手寒暄。看得出来,他对秦老的到来无比欢迎和高兴。
寒暄过后,赵建国看向林默和秦老:“看你们俩这表情,是在商量什么大事?”
林默便将打算去京华大学进行自主招聘选拔的想法,又向赵建国汇报了一遍。
赵建国听完,眼睛瞪得溜圆,压根没想到在这个时候竟然有这种操作,但是还真别说,特别符合他的胃口。
他猛地一拍巴掌:
“妙啊!这主意太妙了!”
“就得这么干!等着分配,那都是别人挑剩下的!咱们就得主动去抢!抢最好的!”
“报告呢?赶紧写!写好了我拿着去找领导!”
“咱们市工办也全力支持!这可是咱们宁北的大事!”
闻言,林默点点头,心中更有底了。
有了秦老的学术威望和赵建国的行政支持,应该没什么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