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爆炸就是艺术 (第1/2页)
红星机械厂,靶场测试区。
钱思明院士为首的专家组,在市国防工业办主任赵建国、红星厂副厂长何建设等人的陪同下,站在钢筋混凝土加固并堆砌了沙包的掩体后方。
他们面前的长条桌上,罕见地摆放着几台这个时代堪称精密的测速仪-高速摄影机、声压计。
“林默同志,测试方案和安全预案都最终确认了吗?”钱老推了推眼镜,问向林默。
眼前的测试区,有三百米标准距离上的多层均质钢板靶、厚实砖墙、报废坦克车体(59式,侧装甲),更远处甚至还有一个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模拟永备工事射击孔。
“钱老,各位专家,均已确认完毕。”
林默点点头,他手里拿着一份详细的测试流程表:
“本次测试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基础性能验证,测试火箭筒操作流程、发射特征、弹道稳定性。”
“第二阶段,毁伤效能测试,依次对砖墙、多层钢靶、坦克车体、混凝土工事进行射击,评估爆破效应与破甲能力。”
“第三阶段,如有必要,进行极端条件测试,如模拟淋雨、高温储存后发射”
他顿了顿,补充道:“所有测试弹均来自按量产方案制备的HEX高能炸药装药批次,战斗部为紫铜双锥孔罩结构,发动机装药为双基推进剂,发射筒为玻璃纤维缠绕复合材料,引信为压电触发式,配备三重保险机构。”
这一连串极其专业介绍,让专家们不由得再次暗暗点头。
别的不说,光是这测试方案的严谨性和专业性,就远超一个普通地方小厂该有的水准。
“好!开始吧!”钱院士重重点头。
“第一发测试弹准备!”林默对着身旁的通讯员下令。
很快,两名身穿工装、神情严肃的工人抬着一个墨绿色的、印着“红箭-1”和“试-001”字样的长筒走了过来。
它比40火的发射筒更显粗壮,但整体线条简洁流畅,没有任何多余的部件。
“这就是‘红箭-1’?”一位轻武器专家仔细打量着:“全重多少?”
旁边负责记录的生产科长马为国立刻报告:“报告首长,实测重量4.3公斤。”
专家们轻微骚动了一下。
4.3公斤!比他们想象中更轻,意味着单兵携行能力极佳。
林默亲自上前,面向专家组演示操作:
“各位专家,这就是‘红箭-1’,”
“第一步,需要解除前后密封盖,确保密封圈完好。”
他熟练地撕开前后盖,“第二步,将发射筒卡入预制好的简易肩射支架,听到‘咔嗒’声表示锁定到位。”
他将筒体放在一个轻便的U型支架上,过程简单快捷。“第三步,竖起简易机械瞄准具,根据目标距离微调标尺。第四步,解除最后一道保险,瞄准,击发。”
整个过程,林默操作下来不到20秒,动作干净利落,没有任何迟疑。
“就这么简单?”赵建国忍不住问道,他见过新兵训练打40火时的复杂准备过程。
“主任,就这么简单,士兵无需专业培训,半小时即可掌握基本操作。设计理念就是‘傻瓜式’,确保任何步兵在紧张的战斗状态下也能可靠使用。”林默回答。
这也是前世一次性火箭弹盛行的原因。
“射手就位!”
射手依然由生产科长马为国担任。
他再次出列,深吸一口气,走到发射位置。
“第一发,测速弹!预备——放!”林默下令。
马为国稳稳扣动扳机。
“砰嗤——咻!”
一声不同于40火发射爆响的、略显沉闷的高压喷气声响起!
筒口烟雾轻微,后喷火焰范围很小,显示出良好的闭膛效应。
一道黑影以惊人的初速脱膛而出,弹道低伸平直,几乎瞬间就命中了远处的纸质靶心!
“初速数据!”钱老立刻追问。
负责操作光电测速仪的技术员大声报告:“报告!初速:285米/秒!100米处存速275米/秒!”
“弹道非常稳定!”
“多少?”几位专家几乎异口同声,难以置信地看向测速仪方向。
285米/秒!这初速远超40火(约120米/秒),甚至比一些高速反坦克导弹的初速都不遑多让!”
“高初速意味着飞行时间极短,受横风影响小,弹道平直,极大提升了命中概率!而且存速高,说明动能损失小,末端威力有保障!
“这…这发动机效率…”火箭发动机专家刘卓总工眼睛发亮。
“第二发!破甲弹准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