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渔媪捕鱼,真正纯粹的人 (第1/2页)
工坊内目前很热闹。
门口还有专门的门卒看守。
进出都需要有专门的凭证。
建设的也很方正,就有点类似后世的工业园区。临近灞水,两岸能看到诸多水车。在灞水冲刷下,不断旋转。
“现在水车可不少。”秦王政目视前方,轻声道:“各县皆有仿造,能省去诸多苦工。按理说秦国破赵伐燕,关内粮价必涨,可今年却能维持住。劫,你的耕犁和水碓功不可没。”
“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我入函谷关时,就立下誓言。必要倾尽所学,以报秦恩。我此前就曾说过,灭六国易,而得六国难。民智虽不可取,然民心不可失。”
公孙劫遥望前方。
史书中的记载皆就在眼前。
诚然,史书中有部分东西不客观。可总体而言,秦国确实有不好的东西。也许政哥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不顾民力强行推行,结果会是什么?
戍卒徭役,南征北伐。修驰道直道,出海东巡……骊山陵驰道旁,皆是累累白骨。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好比说现在要修一条路,正常工期是一年。修路也是好事,能方便很多人。可秦国直接给缩为半年,干不完就要受罚,动辄还得连坐。
还有就是各种大规模的徙民。
为了开拓岭南,赔进去多少人?
也就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还有就是继承人啊……
开国皇帝结束乱世,而后积极对外用兵。二代皇帝上位减少战事,施恩于民,很快就能收取民心。
就秦国奉行的耕战制,终究难以适用于大一统王朝。待秦灭六国后,其实就能考虑改制。而这么做势必又会得罪无数人,这才有大破方能大立的说法。
公孙劫作为丞相,自当为秦谋划。不仅要着眼于当下,还要为未来考虑。整个秦国都在他的肩膀上,每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数百万人。
“没什么是应该的。”秦王政神情冷漠,“有些人张嘴圣贤之言,闭嘴为民请命。可却贪赃枉法,勾心弄权。也就只有你,是真正纯粹的人。”
“哈哈……”
公孙劫只是笑了笑。
经过水碓时,秦王难得驻足观看。茅屋内只有数名妇人,带着稚童围在水碓前。时不时的往里面加水,或是加纸浆。木轮带动水碓,很有节奏的不断起落。
“现在蓝田产出如何?”
“日产千张吧。”
一张黄纸,二尺见方。
千张已经完全足够蓝田所需。
在公孙劫看来,工坊重要的是细水长流,没必要爆产能。按他的设想,造纸坊尽量是每个县都有。或者相邻的也有,这样能减少运输成本。
秦国简牍先前也有要求。
每个县都要在农忙时准备。
竹简要用柳木或别的木材削成,用菅(iian)草等封扎。正式文书长短约一尺,名为尺牍,也叫做版。
记录人名、器物的用牒。
分段多句子短的,就用方。
像公文还有规定的格式,像时间、地点、人物都要在开头写出。每个字都要力求简练,有很多生僻字就是这么造出来的。比如说牂是母羊,而羝是公羊。
秦国讲究文书行政,下级向上级请示就必须要用到正式公文,像口头约定全都视作无效。
这操作让公孙劫直呼内行!
颇有在体制内干活的感觉。
“那不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