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张氏现象,记者采访,炮轰杨学文! (第1/2页)
孙雯的不理解,是因为张明浩交代的实验工作很零散,也找不到什么规律。
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
实验跳转性比较大,有时候,就突然间需要一个从未测定过的数据,他们也只能按照要求去做实验,再把数据传过去。
张明浩交代实验工作时也会讲解一下,但孙雯根本就听不懂。
谭延明把‘塑造最大化模糊视觉感知的框架’,和‘多物理场拓扑优化’联系在一起,就可见框架塑造有多复杂了。
‘多物理场拓扑优化’,是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不是说拿不出拓扑优化方案,是拿不出‘最佳’优化方案。
怎么证明是最佳方案?
怎么推导的?
就像是还原一个随机打乱的魔方,魔方是能够还原的,但人脑不可能计算出还原魔方的‘最少步数’。
三阶魔方的上帝之数,是用超级计算机进行覆盖式分析得出的结果。
‘多物理场拓扑优化’问题,比魔方问题还要复杂上万倍,因为每一个结点本身都非常非常复杂。
哪怕只是单独一个问题,计算机也根本不可能进行覆盖计算。
由此可见,问题的复杂性了。
当然,孙雯不理解也不影响研究的进度,她的团队只要按照要求,完成一个个实验再记录数据就好了。
张明浩搭建框架的工作进展顺利。
不过研究进展并没有想象中的快,主要受限于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他也需要一定的分析才能完善框架。
这个工作也需要不少时间。
张明浩就变得很忙了,他一方面要坚持锻炼身体,另一方面要做框架研究。
同时,还有其他工作。
和新创科技合作的项目,也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每天平均都要抽出一个小时以上。
参与项目的教授们提交手动计算结果,他要验证结果的正确性,也要进行下一步‘趋近性验证’工作。
上课,当然也要花时间。
张明浩忙的把上课时间都利用起来,碰到一些‘不必须听’的课程,干脆就用来手头上要完成的工作。
一个多星期,应用电磁实验室也有了新的发展。
朱炳坤、薛坤一起商议决定,定制了一套高精流动性测定仪,他们所使用的测定仪是从力学实验室借来的。
借的设备,也不能总不归还。
他们还购买了一套标准化的液氮控制系统,也就能让超材料性态测定实验,可以进行稳定的低温控制,以后再也不用薛坤待在一线手动来控制实验了。
液氮控制系统,是标准化制造的实验室设备。订购了几天就直接运了过来。
有了新设备,朱炳坤和薛坤又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这次多了个陈帅。
陈帅旁观起镍/三氧化二铝金属陶瓷特性测定实验,也看到了所谓的‘干扰空气流动性的新物理现象’。
但他口中还叹气的念叨着,“我们stanene方向的研究还做不做了……”
“这不是主业啊!”
陈帅的感叹没什么意义。
在很多人看来,应用电磁学实验室专注于‘新物理现象’的研究才正常。
Stanene?
那能有什么前景!
近一段时间,‘新物理现象’的报道又火热起来,主要是因为国际上多了很多报道,有不少知名机构宣布复核实验成功。
最初国际物理学界对于所谓‘新物理发现’是将信将疑的。
国际物理学界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基础物理的新发现了,大多数新发现都集中在粒子物理领域上。
直白说,就是强子对撞实验的发现。
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探索微观粒子性态、结构以及运动规律,就能有很多新奇的发现,但伴随着实验不断展开,微观物理的新发现也越来越少,相关实验都濒临暂停状态。
好多物理学家注意到新物理发现的消息,多数也只是嘲讽的笑一下。
但真的,就是真的。
国内不少团队都进行了实验的复刻,包括东港大学智能材料所的郑任超团队,他们也很快宣布复刻成功。
国外团队也开始了复刻,理所当然的也发现了新物理现象。
当一大堆团队宣布实验复刻成功,‘新物理现象’就被确定下来。
瑞典皇家科学院基础物理研究中心,把‘新物理现象’称为‘电磁干扰流动性’,他们还对新现象进行了命名,取了三个发现人的首字母,命名为‘ZXZ现象’。
瑞典皇家科学院还是有一定权威的,好多国外的报道都引用了‘ZXZ现象’的命名。
但是,国内学术圈对‘ZXZ现象’的命名并不认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