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这后台是有多硬啊? (第1/2页)
李嘉鑫等人连续讲了三天。
研发基地的‘特别小组’,也坚持了听了三天。
李嘉鑫讲得头昏脑胀,但感觉收获颇丰,原来模模糊糊没搞懂的地方,一遍讲下来都弄清楚了。
‘特别小组’的工程师们,就感觉脑子都快炸了。
三个最难的部分,好多人都没有搞明白。
输出数值的手动计算、近似转化、数值趋近性验证,前面两个还好一些,大部分人至少明白是怎么做的、难点在哪里。
数值趋近性验证,则干脆没几个人弄明白,有些人连逻辑关系都梳理不清。
讲解结束,工程师们都长呼一口气。
他们也讨论起来,“这只是一组数据验证吧?换一组,方法又不一样了。”
“我已经明白了,每一次的方法都不一样,所以要手动来进行,尤其是最后那个趋近性验证,做不了。”
“我们的一次实验的数据,就要验证几十次吧?”
“反正我能力有限,这个工作肯定参加不了。”
“我也宁愿闷在实验室……”
“……”
下一步工作就是开会讨论。
石耀坤也知道难度高,但研究方法都买下来了,还能怎么办?
他硬着头皮说道,“半导体模型的完善方法,大家也听了一遍。”
“确实很复杂、难度很高,但高端的研究哪有不复杂的?这么重要的模型,也会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我决定让李嘉鑫担任研发组的组长……”
话音刚落,李嘉鑫顿时摆手推拒,“石组长,我不行,我真的不行!”
“讲讲还行,做不了。”
石耀坤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李嘉鑫坚持无辜的摆手,他可不想担任组长的工作。
研究太难了。
他讲的都是张明浩讲过的,到现在才梳理个明明白白。
如果换上一组数据,怎么做?
别说是三天了,一个星期、半个月都做不来啊!
他赶忙道,“石组长,这么重要的工作还是您来,我知道的都说了,我懂的也不比您多啊……”
石耀坤被一句话顶得满脸通红。
他懂个毛啊!
李嘉鑫讲了三天,他也跟着听了三天,但根本就没有搞明白。
石耀坤黑着脸说道,“组长的事先不谈,我们要组建研发小组,研发小组成员,每个月能拿到工作补贴。”
“大家可以自由报名……”
虽然没说工作补贴多少,但一个月肯定也有几千块。
他说完,没人主动报名。
石耀坤点了几个名,结果都被拒绝了,“石组长,我的工作还忙不完呢。”
“我真没时间做研发啊!”
“我不行,能力有限,到现在都没搞明白最后那个趋近怎么算的……”
一个想进组的都没有!
在场可没人是傻子,半导体模型完善的难度这么高,研发进展肯定非常的缓慢,到时候再被人说能力不行,还不如不进组。
另外,进入研发组以后,原来的工作肯定会受到影响。
到时候,工作被别人顶替了怎么办?
再回去还有位置吗?
石耀坤见到众人的反应都感觉头大,但有什么办法呢?
研究已经买下来了!
难道放着不用?
买断也不是无限期的,合同上有规定,五年后,对方就可以发表成果了。
他们买过来自己搞研发,也是希望能更快的完善模型。
按照最初的想法,三个月时间完善模型,再利用模型做各类型半导体衬底计算,就能让半导体制造技术取得突破。
技术领域,时间比什么都重要!
现在连个研发小组都建不起来,还谈什么三个月完成……
“难道再找那个博士生?”
石耀坤思索着,叹了口气,“还是问一下吧,对方也许有办法?”
……
张明浩啃了几天的资料,对于视觉光感模型也有了一定了解。
他试了下《正确感知》。
可以!
“方向正确!”
“视觉光感模型和光学超材料理论结合,能实现隐形技术!”
这个结论太有意义了。
《正确感知》判断方向正确,跟着结合进行研发的路就是正确的。
研发用的是‘光学超材料理论’,而不是真正的光学超材料,也代表不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路’也不会太远。
“应该是靠视觉观感的设计,再结合具有微弱光学超材料特性的材料。”
“理论构造设计,再去研究转化……”
“怎么做呢?”
张明浩思索着摇了摇头,研究问题不可能短时间解决。
……
周一傍晚,一栋教学楼的西侧大教室。
张明浩要做一项挑战性的工作--教学助理,简称助教,薛坤的助教。
薛坤交代一番,就让张明浩先过去了。
这是一节专业选修课,是面向整个理学部的大课,课程的名字叫《原子与分子物理》,选修的学生有近两百人。
张明浩的工作是进行点名,随后简单对课程进行一番介绍。
正式上课,就交给薛坤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