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界限内外 (第1/2页)
自山顶咖啡馆那次半是摊牌半是约定的谈话后,林晞和顾深屿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种微妙的新阶段。工作上,他们依然是配合默契的合作伙伴,共同推进着发布会后的市场拓展和技术深化。但私下里,那条泾渭分明的界限已然模糊。
顾深屿没有再急切地追问那个“想一想”的结果,而是以一种更细致、更无处不在的方式,渗透进她的生活。他不会每天发送甜腻的问候,但会在她熬夜加班后,让助理“恰好”送来温热的养生粥;会在她偶然提起某本难找的专业书籍后,第二天就发现那本书安静地躺在她的办公桌上;会在得知她下周需要去邻市出差时,不动声色地将自己的行程也做了调整,美其名曰“顺路考察当地市场”。
这种沉默却有力的关怀,像温水煮青蛙,让林晞在不知不觉中早已习惯了他的存在。她发现自己开始会在看到有趣的技术新闻时,下意识地想分享给他;会在遇到棘手的商业决策时,第一个想到听听他的意见。那个名为“顾深屿”的漩涡,吸引力正在与日俱增。
这天下午,林晞需要和深屿资本的技术团队开一个视频会议,讨论新产品的一个核心模块优化方案。会议开始前五分钟,她整理好资料走进会议室,却发现顾深屿已经坐在了主位上,正低头看着平板电脑。他今天穿着深灰色的衬衫,袖口随意地挽起,露出结实的小臂,专注的侧脸在屏幕光线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冷峻。
看到她进来,他抬起头,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一瞬,嘴角微不可察地向上弯了一下,算是打过招呼,随即又恢复了工作状态。仿佛那天在山顶握着她的手说“我不会等太久”的男人,与眼前这个气场强大的投资人,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
林晞的心跳漏了一拍,面上却不动声色地在他旁边的位置坐下。会议很快开始,双方团队就技术细节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顾深屿大部分时间沉默地听着,只在关键处提出一两个一针见血的问题,引导着讨论的方向。
期间,林晞在阐述一个复杂的数据流处理方案时,遇到了对方团队一位年轻工程师略显刁钻的质疑。她正欲反驳,顾深屿却先一步开口,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李工,你的质疑基于传统架构的思维。林总提出的方案,是针对高并发场景下的优化,重点在于异步处理和缓存机制的创新。建议你先仔细看一下附录三的数据模型再讨论。”
他几句话就点明了问题的关键,并委婉却坚定地维护了林晞方案的合理性。那位李工立刻噤声,面露惭色。顾深屿甚至没有看林晞一眼,仿佛只是基于事实做出判断,但林晞却能感觉到,他放在桌下的手,极轻地、安抚性地碰了一下她的膝盖。
只是一个瞬间的接触,隔着薄薄的西裤面料,一触即分,快得几乎像是错觉。却像一道微小的电流,瞬间击穿了严肃的会议氛围,直抵林晞心底。她的耳根微微发热,努力集中精神继续发言,但心底某个角落却因为这个隐秘的接触而软成一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