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27章 谁是执笔人? (第1/2页)
死寂。
县长办公室门口的走廊上,空气仿佛在这一瞬间被抽干,凝固成了透明的琥珀,将三个人神态各异的表情,清晰无比地定格在这一刹那。
县长赵立冬的目光,带着几分探究和疑惑,从办公室里那份让他拍案叫绝的报告,移动到门口这个年轻人平静的脸上。
而张建,那张刚刚还因为准备接下天大功劳而泛着红光的脸,此刻已经血色尽褪。
他看着门口的陈铭,眼神里充满了怨毒和一种自己都无法理解的惊骇。
他怎么会在这里?
他怎么敢在这里?!
赵立冬的眉头微微皱起,他不喜欢这种被下属晾在一边的感觉,他指了指门口的陈铭,再次发问,语气里已经带上了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
“海涛,我问你,这位小同志是谁?”
“还有,这份报告,到底是谁写的?”
张建的额头上,瞬间冒出了一层细密的冷汗。
他强迫自己挤出一个僵硬的笑容,大脑飞速运转,试图用一套早已烂熟于心的官场话术,将这个致命的场面糊弄过去。
“县长,这位是……是我们县府办新来的大学生,叫陈铭。”
他含糊地介绍了一句,然后立刻把话题拉回到报告上。
“至于这份报告,是……是我们综合科,在我的带领下,发挥集体智慧,日夜攻关拿出的成果。”
“陈铭同志年轻,有冲劲,这次也参与了一些基础的资料整理工作,正好过来送个文件。”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
既点出了陈铭的“新人”身份和“基础”工作,又把自己塑造成了运筹帷幄的领导者,将这份天大的功劳,牢牢地按在了“集体”这个最安全、也最方便他窃取的名头之下。
然而,赵立冬根本不关心这些办公室政治。
他此刻所有的注意力,都在那份能解决他燃眉之急的报告上。
他不耐烦地摆了摆手,打断了张建的表功,手指重重地点在报告的某一页上。
“这个思路很好!”
赵立冬的眼睛里重新燃起了光芒,他指着那段关于“盘活老纺织厂土地,置换为商业开发用地”的文字,提出了一个极其刁钻,也极其核心的问题。
“但是,具体实施起来,工业用地变更为商业用地的政策障碍怎么解决?这中间的审批流程非常复杂,耗时很长,我们等不起!”
“报告里只提了一句‘可参照外省先进经验’,太模糊了!具体是哪个省?什么经验?有没有可以立刻上手操作的范本?”
这个问题,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张建那华丽的伪装,直刺他空洞无物的内核。
“这……这个……”
张建的笑容彻底僵在了脸上,大脑一片空白。
他哪里知道什么外省经验!
他拿到报告后,只草草翻看了那些宏观的结论和大胆的构想,为之震惊,为之狂喜,然后就迫不及待地跑来邀功,根本没去深究这些要命的细节!
他支支吾吾了半天,涨红了脸,只能含糊其辞地说道:“这个……我们也是刚刚提出一个初步构想,具体的实施细则,还需要……需要联合国土、规划等部门,再……再进一步研究……”
看着他这副窘迫的模样,赵立冬眼中刚刚燃起的火苗,瞬间熄灭了大半,失望之色溢于言表。
就在办公室的气氛尴尬到极点,张建感觉自己快要被县长那冰冷的目光刺穿时。
一个平静的声音,不卑不亢地响了起来。
“县长,这个问题,我或许可以解释一下。”
是陈铭。
他向前迈了一步,走进了办公室,在那位手足无措的副主任和目光锐利的县长面前站定。
他没有等赵立冬发问,便直接接过了话头,声音清晰而沉稳,仿佛刚才那个石破天惊的问题,在他看来不过是一道再简单不过的常识题。
“报告里提到的‘外省经验’,具体指的是苏南地区在九十年代初推行的‘退二进三’模式。”
“退二进三?”
赵立冬的眼神猛然一凝,这个词他隐约听过,但具体内涵却不甚了了。
“是的。”陈铭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所谓‘退二进三’,就是引导处于城市中心区域的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企业,有序退出,将腾出来的宝贵土地,发展为商业、金融、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