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 第一代弟子的诞生 (第1/2页)
神经拟态服务器的环形指示灯由蓝转绿,冷却液流速回落至基准线。主控屏上,情绪热力图的波动曲线趋于平稳,亚太区域的红点逐一熄灭。系统日志显示,最后一次信号推演已完成,资源分配恢复正常。
陈帆收回视线,指尖在控制台轻敲两下。他调出过去四十八小时的逻辑变更快照,逐条核对闭环学习路径。所有权重调整均落在预设区间内,未触发越界警报。他轻点确认键,解除算力封锁指令。
“让它继续运行。”他对周婷说,“每十五分钟同步一次状态。”
周婷点头,在权限面板中更新策略参数。李航则切换至底层监控界面,检查内存占用与功耗曲线。主机外壳温度已降至常温,震动消失,整套系统进入稳定观测模式。
陈帆打开内部通讯,接通楼上实训区。
“张磊,把昨天的模拟交易报告发来。”
声音传出不到十秒,文件已上传至主控终端。三支学员团队的操作记录整齐排列,收益曲线并列展示。其中一组在二十四小时内实现超额回报17.3%,其余两组分别亏损4.2%和6.8%。
他放大第一组的数据流,追踪其决策节点。早盘阶段,该团队并未急于建仓,而是等待情绪热力图中三个关键机构席位连续出现高确定性信号后,才通过跨市场套利模型切入港股与A股联动标的。午后,当系统标注“协同压盘风险上升”时,他们提前平仓,并反向布局防御型资产。
整个过程没有依赖自动执行指令,所有操作均由人工判断完成。
“他们用了双因子验证。”陈帆说,“不是只看情绪指数,还结合了资金流向滞后周期。”
周婷调出成员档案。三人均为金融系大三学生,连续两年参与夜班数据标注任务,累计处理十万两千余条市场行为片段。训练日志显示,他们在过去三个月内复盘了二十七场重大波动事件,从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到2015年股灾,每一帧都被拆解为情绪反应、决策延迟与执行效率三项指标。
“这不是临场发挥。”她说,“是习惯成了本能。”
李航皱眉:“可另外两组为什么失败?”
“误读信号强度。”陈帆滑动画面,“他们看到红点就动手,没注意置信度低于阈值。系统提示‘潜在干扰’,但他们忽略了交叉验证环节。”
“这就是问题。”李航语气略紧,“我们现在用的可是能‘读心’的机器。新人一旦依赖输出结果,很容易跳过思考过程。万一系统哪天出错,或者被人篡改信号源……”
话未说完,陈帆抬手打断。
“所以不能直接给权限。”
他转向技术界面,下令启动“弟子专属模块”开发流程。目标明确:将二十年来的关键战役决策链提炼封装,形成可调用但不可自动执行的辅助分析库。
“叫它‘市场基因库’。”他说,“不许接入实盘接口,只能作为参考依据。”
周婷立即着手构建数据结构。她从历史战例中提取出五十六个典型场景,包括美联储政策突变下的跨境对冲、股改时期限售股解禁节奏预判、杠杆牛市中的融资盘崩塌预警等。每个案例都包含原始数据输入、系统分析路径、最终决策动因三项要素。
李航负责权限隔离设计。新模块独立于主系统之外,采用物理按键+生物识别双重认证机制。任何调用行为都将生成审计日志,并同步推送至四位核心人员终端。
“三个月影子操盘期。”陈帆宣布,“每天提交策略报告,我们四人联合评审。表现稳定者,再接入小额实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