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股灾基因的深度解析 (第2/2页)
他将这段文字导入系统元分析模块,与当前模型输出的结果进行交叉验证。几秒钟后,系统标记出七个关键节点的对应关系,时间跨度长达九十年,但行为序列高度一致:先是舆论狂热推动估值扩张,接着杠杆工具大规模普及,然后监管尝试干预却严重滞后,最后外资通道出现异常资金撤离。
“这不是预测。”陈帆终于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重量,“是历史规律的重演。”
警报声在同一刻响起。系统风险评估值跳升至99%,全域红色预警框弹出,持续闪烁。
“启动应急预案。”陈帆下达指令,“所有**险敞口自动隔离,核心资产转入现金储备池,保留三成流动性应对极端情况。”
周婷立即执行协议,加密简报生成并推送至各终端。内容极简,只有一句:“进入二级戒备状态”,附带数据溯源路径二维码。整个过程耗时不到四十秒。
李航则开始检查应急响应日志,确认每一笔操作都被完整记录且不可篡改。他注意到一个细节:在最近一次压力测试中,学生提交的降噪算法不仅提升了历史数据的可用性,还意外暴露了一组隐藏在1987年交易日志中的异常指令序列——那些指令并未被执行,但结构与当前某些境外程序化交易报单惊人相似。
“这算法不只是清理噪音。”他抬头看向陈帆,“它像是打开了某种‘时间滤镜’,让我们看到了过去没看清的东西。”
“那就继续用。”陈帆说,“把所有未归档的老数据重新跑一遍。特别是1995年以后的跨市场联动记录,我怀疑有些模式早就埋下了。”
周婷此时已接入生物识别审计系统,准备对团队成员的访问权限做新一轮校验。她刚打开身份认证日志,忽然发现一条异常记录:凌晨三点十七分,某备用账户曾尝试调阅“危机基因图谱”的底层构建逻辑,虽因权限不足未能成功,但请求来源显示为内部IP段。
“有人试过窥探模型核心。”她语气不变,手指已在后台设置追踪标记,“我已经反向植入监测标签,下次再动就会触发实时定位。”
“不用追查。”陈帆看了眼时间戳,“让他们以为没被发现。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观察,而不是清理。”
房间陷入短暂沉默。设备运行声均匀而稳定,数据流在屏幕上不断滚动,像一条永不停歇的河。
李航重新调出三维图谱,放大当前市场的红色的区域。他发现,在最新一轮数据更新中,流动性指标开始出现微妙变化——短期货币市场利率悄然上行,企业票据贴现难度增加,虽然尚未达到警戒水平,但趋势已经显现。
“最后一项也快了。”他说。
陈帆走到主控屏前,凝视着那片几乎与历史完全重合的红色模型。他的手指轻轻落在屏幕上,按住其中一个闪动节点。
那是1929年股灾爆发前第十三天的特征标记。
此刻,现实中的对应位置,正同步亮起同样的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