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细析利弊定前程 (第2/2页)
望舒看了眼王煜才又继续:“如此,既全了孩子的心愿,学了本事,您也能时时看顾,放心些。待三年孝期满后,若煜儿志向不改,再让他随杨佥事去营中系统历练。拜师之礼不可废,需郑重行事。此外,文化课业绝不能落下,不仅要识字明理,日后兵法韬略亦是必修。习武,更需明理,方不致沦为莽夫。”
王周氏听着儿媳条理分明的安排,心中的慌乱与抗拒渐渐平息。
她看着孙儿那双充满渴望与坚定的眼睛,想起儿子生前也曾夸赞此子筋骨,终是长长叹了口气,疲惫地点了点头:“就依你说的办吧,只是,定要约束好,莫要让他过早接触那些真正的险恶。”
“儿媳明白。”林望舒应下,亲自为婆母奉上一杯热茶,而王煜开心了,欢欢喜喜的帮祖母递了块软糯点心。
“煜儿,你先回去练会字吧,今天武已经习得差不多了,你的事也定下来了。”
望舒让王煜回房后,只剩下自己和王周氏。
婆媳二人对坐,默默饮茶,室内弥漫着淡淡的茶香与点心甜香,方才的紧张气氛渐渐缓和。
林望舒见婆母神色稍霁,才又缓声道:“娘,您细想,男子汉大丈夫,总需立一番事业。观煜儿心性,于科举仕途怕是难有兴致,能识字明理已是不易。”
她轻抿一口茶才有继续,“他既志在武事,将来或可走武举之路,搏个出身。拜在杨佥事门下,不仅学的是真本事,亦是结下一份可靠的人脉。杨佥事是夫君上司,情谊非比寻常,有他看顾,总比煜儿将来独自在军中摸索要强得多。”
王周氏闻言,思绪渐明。
是啊,孙儿总要长大,总要立足。
与其让他将来无头苍蝇般乱撞,不如现在为他铺一条相对稳妥些的路。
武举若能考取功名,倒也不失为一条正途,至少不用象铮儿那样是战场上厮杀出来。
她心中的结慢慢解开,点了点头:“你说的是,是娘一时想左了,只顾着害怕,这事,便这么定了吧。”
心中大事落定,两人又商议起商队之事。林望舒道:“娘,关于商队大掌柜的人选,儿媳思来想去,倒有一人或许合适。”
“哦?是谁?”
“是我那曾出海行过商的二舅,柳禄。”
林望舒解释道,“他常年在外奔波,经验老道,据说每次行商皆有所获,眼光胆识应是不缺。且是自家人,总比外人多几分可信。只是他如今尚在扬州,我让他速来北地吧。”
想到郡主考验自己问题的时候,自己是真的缺少经验,然后继续道:
“届时,可由他担任大掌柜,总管南北贸易。我们再在本地寻觅一两位精明可靠、熟悉北地情势的,培养做二掌柜,辅佐二舅,亦能相互制衡。”
王周氏如今对儿媳已是十分信重,闻言便道:“你既觉得可行,此事便由你做主。只盼着能在秋季前将人手、货物筹措齐全,今年若能赶在入冬前走上一趟,开个张,便算是好的开端了。”
婆媳二人又说了些家常琐事,见天色渐晚,林望舒方伺候婆母歇下,自回了房中。
烛火摇曳,映照着素净的墙壁。白日里的喧嚣与筹谋皆已沉寂,独处之时,一股深切的思念悄然漫上心头。
望舒走到窗边,望着南方漆黑的夜空。
这个时节,春夏交替,扬州城应是烟雨朦胧,琼花盛放了吧?
她留给玉儿的药囊,可还时时戴着,可是有效?
嫂嫂的身子,不知文嬷嬷诊视后是何说法?
那封带着北地风霜的信,此刻应该快到扬州了……
不知何时,才能收到那带着江南烟水气的回音。
夜色渐深,唯有思念,无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