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公益基金的“落地难题” (第2/2页)
他赶紧走到操场边的土坡上,风吹着他的衣角,电话接通时,传来老周爽朗的声音:“林老弟,啥时候想起给我打电话了?是不是又有好路子给我推荐?”
“老周,这次得麻烦你。”林舟的声音带着点急切,“我在河北李家庄搞了个劳动教育基地,急需10吨有机肥,当地买不到,你那边合作社不是有自制的有机肥吗?能不能尽快给我发一批?钱从我之前帮你留的种子款里扣,不够的我再补。”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老周的声音突然变得严肃:“林老弟,说啥钱不钱的!你去年帮俺们合作社卖土豆,救了俺们全村的急,这点有机肥算啥?我现在就安排人装货,走冷链车,保证三天内到李家庄!”
“太谢谢你了,老周!”林舟的声音有些激动,挂了电话,看着远处的炊烟,心里暖烘烘的——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比什么都管用。
三天后,冷链车准时停在李家庄小学门口。老周的合作社不仅送来了10吨有机肥,还附带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有机肥用法:每盆拌半斤,浇水后隔三天再种,番茄苗要选带绒毛的,成活率高”,后面还画了个小小的番茄,歪歪扭扭的,却透着真诚。
施工队和村民们一起卸有机肥时,王大爷带着几个老人也来了,他们手里拿着竹筐,帮着把有机肥分装到花盆里。“林总,俺们老骨头也没啥能帮的,就来搭把手。”王大爷边装边说,手上沾了有机肥的黑土,却笑得很开心。
一个月后,林舟收到了李家庄小学校长发来的照片。照片里,“种植展示墙”上爬满了翠绿的爬山虎,下面的花盆里种着番茄苗、生菜苗,绿油油的,像一片小森林。几个孩子蹲在花盆边,手里拿着小水壶,王大爷站在旁边,手把手教他们松土,嘴角笑得合不拢嘴。
校长还发了段语音,声音里满是激动:“林总,您快来看看!这基地现在成了俺们学校的‘宝贝疙瘩’!孩子们每天下课都来浇水,老人们也常来帮忙,昨天第一批生菜长出来了,孩子们非要送给王大爷,王大爷拿着菜,眼泪都快下来了!”
林舟看着照片,手指轻轻拂过屏幕上的番茄苗,心里突然很踏实。他想起刚来时的旧围墙,想起老人们警惕的眼神,想起老周连夜发来的有机肥,想起孩子们笑着浇水的样子——公益基金的落地,从来不是建一个冷冰冰的项目,而是走进乡村的烟火里,听懂老人们的顾虑,接住远方朋友的信任,看着孩子们的眼里长出绿意。
他给校长回了条消息:“下个月我去学校,咱们一起给番茄苗搭架子,再请老人们给孩子们讲围墙的故事,让孩子们知道,劳动不仅是种菜,更是懂感恩,连人心。”
窗外的风还在吹,带着秋天的凉意,可林舟的心里却暖暖的。他知道,这只是公益基金的第一个项目,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落地难题”,但只要带着真心,带着对乡村的尊重,带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建不起来的“希望基地”。
就像李家庄小学的那堵“种植展示墙”,原来的土坯墙还在,却长出了爬山虎,结出了蔬菜,连接了孩子的未来和老人的牵挂,成了真正的“风水墙”——护着乡村的教育,也护着人心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