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小小种植家”的公益效应 (第1/2页)
四月的风掠过青麦梢时,会带着股子甜丝丝的麦香,飘进清溪乡小学的院墙。老槐树的枝桠刚抽出新绿,树下的水泥地上,二十几个孩子正围着几个银灰色的方盒子蹲成圈,小脑袋凑在一起,像一群啄食的小麻雀。
“这就是太阳能智能花盆吗?”扎着羊角辫的小满伸出手,指尖轻轻碰了碰盒子表面——冰凉的金属壳上,嵌着块巴掌大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泛着淡蓝色的光。她的指甲缝里还沾着早上帮奶奶喂猪时蹭的麦糠,碰在光滑的壳子上,有点不好意思地缩了缩手。
校长李老师蹲在旁边,手里拿着说明书,笑着点头:“对呀,这花盆不用插电,太阳一晒就能工作,里面有传感器,要是花缺水了,上面的绿灯就会变成红灯,还会滴滴响呢。”他打开盒子侧面的小抽屉,拿出一小包向日葵种子,“每个同学都能领一盆,还有一本种植日记,把每天观察到的都写下来,好不好?”
“好!”孩子们的声音脆生生的,像刚破壳的小鸡。小满接过花盆时,感觉手里沉甸甸的——比她平时背的书包轻不了多少,却好像捧着个宝贝。她小心翼翼地把花盆抱在怀里,手指反复摩挲着太阳能板的边缘,心里琢磨着:要把它放在教室窗外最晒的地方,这样太阳就能把它喂饱,种子就能快点发芽了。
这天下午的劳动课,成了孩子们最开心的课。李老师带着大家往花盆里装营养土,土是林舟的公司特意配的,混着腐叶和珍珠岩,抓在手里松松软软,还带着点泥土的腥气。小满把种子放在手心——三颗圆滚滚的向日葵籽,壳上有黑白相间的条纹,她挑了颗最大的,用手指在土里按了个小坑,轻轻放进去,再用土盖好,像给种子盖了床小被子。
“老师,什么时候能发芽呀?”小满问,眼睛盯着花盆里的土,好像能透过土看到种子在生长。
“大概三四天吧,”李老师摸了摸她的头,“你要记得每天来看它,要是红灯亮了,就给它浇点水,花盆下面有刻度,别浇多了。”
从那天起,小满的课间时间都耗在了教室窗外。第一天,土还是平的,她蹲在花盆边,小声跟种子说话:“你要快点长呀,我给你唱我奶奶教的童谣。”第二天早上,她刚到学校就往窗外跑,看见土面上冒出了个嫩黄的小芽,像颗弯弯的小逗号,她激动得跳起来,赶紧翻开种植日记,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4月12日,我的向日葵发芽了,芽芽是黄的,好小好小,我不敢碰它,怕碰坏了。”
花盆上的指示灯成了孩子们的“宝贝信号”。有次小满的花盆亮了红灯,她慌慌张张地跑去办公室要水,杯子里的水洒了一路,溅在裤腿上也不管,只顾着快点回去给向日葵浇水。等绿灯重新亮起时,她松了口气,趴在窗台上笑:“你喝饱啦,要好好长哦。”
没过多久,清溪乡小学的每个教室窗外,都摆上了这样的智能花盆。三年级的教室外,向日葵长得最快,有的已经高过了窗台,圆圆的花盘朝着太阳转;四年级种的是番茄,藤蔓顺着花盆自带的支架往上爬,开出了淡黄色的小花;五年级的玉米苗亭亭玉立,叶子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着光。孩子们课间不再追跑打闹,而是三三两两地围着花盆,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你的番茄开花了吗?”“我的向日葵今天又长高了一厘米!”美术课上,老师让大家画“我最喜欢的植物”,作业本上满是带着笑脸的向日葵、挂着小灯笼的番茄,还有写在旁边的小字:“这是我的小花盆种的!”
变化最先从家长的电话里传出来。小满的奶奶是第一个给李老师打电话的,老人家的声音带着点激动:“李老师啊,我们家小满现在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跟我讲她的向日葵,还说要在院子里种点菜,以前她可不爱碰土呢!能不能问问林总,这花盆在哪儿能买呀?我们也想给孩子买一个。”
电话接二连三地来。有个在外打工的爸爸,特意打长途电话回来:“老师,我家娃跟我说学校的智能花盆可神奇了,能提醒浇水,我想给娃买一个,让他在家也能种,我视频的时候也能看看。”还有家长在学校门口接孩子时,围着李老师问:“李老师,什么时候能有民用的呀?我们也想试试。”
消息传到林舟耳朵里时,他正在办公室看孩子们的种植日记。有本日记里夹着片干枯的向日葵花瓣,旁边写着:“这是我的向日葵第一次掉的花瓣,我要好好存着。”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认真。林舟笑着把日记递给助理小王:“你看,孩子们多喜欢。”
小王刚接过日记,手机就响了,挂了电话后,他兴奋地说:“林总!市电视台的记者要来采访!说咱们这个‘小小种植家’项目反响特别好,想做个专题报道!”
采访那天,清溪乡小学的老槐树下摆了几张小桌子,孩子们拿着自己的种植日记围坐在一起。记者的镜头对准了小满,她手里举着厚厚的日记,封面画着一朵大大的向日葵,里面写满了每天的观察:“4月18日,向日葵的茎上有小绒毛,摸起来痒痒的。”“4月25日,花盆今天亮了黄灯,老师说它需要晒太阳,我把它搬到了操场边。”“5月3日,向日葵开花了!是金黄色的,像小太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