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局势有变 (第2/2页)
“当初逼到绝境了。没奈何投了郑家。但你要多想想。”
贺重安心中一动,说道:“母亲,可是有谁传话了。”
“没错。”贺夫人说道:“我一个手帕交,与镇国公牛家有姻亲,镇国公要接任枢密使。派人来传话。让我家好好思量。之前的事情,都是裴家的事情,与牛家无关。但我等北人不要与南边外来户混在一起才对。”
“母亲,你什么意思?”
“我不知道。”贺夫人说道:“我只是觉得,不能背信弃义。”
贺重安说道:“母亲说得对。当初也只有郑家帮忙,而今我家立场再变,就没有人信我家了。”
结论一样,但判断路径完全不一样。
贺夫人基于道德。而贺重安基于现实。
也就是说,如果价码足够,贺重安是不介意再次跳船的。
但很显然,牛家的价码根本不够。而且有些虚。只说让贺家跳船,但好处是一点也不给。
空头支票,都很没有诚意了。
更不要说连空头支票都不肯开了。
“有一件事情,还没有落实,之前不好给母亲说。郑公许诺我宫学的名额。”
贺夫人大喜说道:“有这好事。太好,你就当没有听过牛家的传话了。”
贺重安问道:“娘,我就没有一点根基吗?”
贺夫人笑道:“你这孩子傻了吧。我家是陕西人。我爹是延安人。”
古人的籍贯与后世不一样。
后世在什么地方出生的,就是什么地方人。但在古代却不一样。
贺家纵然离开榆林百年了,但还是陕西人。
贺重安恍然大悟说道:“也就是说,我家根基是西北军?”
“西北军?”贺夫人笑道:“你这样说也没错。老家遇见一些事情,也常常来北京找我家。我家在陕西会馆,还有份子的。”
“与我家交好的很多将领,也都是陕西出身。只是,这年头-----”
有开国八公这个大山头压着,很显然西北军,或者陕西籍的将领不成气候。
贺重安心中慢慢对大夏军方有了一个整体轮廓。大山头中有小山头,武宁侯府也算是一个小山头了。
这边正说着话,忽然有人送来一封书信,给贺重安的。
贺重安打开一看,是郑邦承的书信。
郑邦承书信中只说了一件事情:宫学名额,出现了变故。郑家原来许给贺重安的名额,恐怕做不了数了。
贺重安顿时皱眉。
贺重安特地找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最终确定从宫学走御前侍卫这一条路,是大部分勋贵子弟最好的路。不乏有御前侍卫出身,成为封疆大吏。乃至内阁大学士。
贺重安决计不容错过。
“怎么了?”贺夫人问。
“没事。我能解决。”贺重安说道:“我们今年是在这里过年,还是回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