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亩产翻倍,报纸头条 (第1/2页)
开春的风裹着土腥味,菜地里的豆角架沙沙响。苏瑶提水桶往菜苗根上浇灵泉水,指尖刚碰水面就觉出不同——掺了新化肥的水格外清亮,浇下去没多久,蔫头耷脑的黄瓜苗就挺直了,嫩黄芽尖顶着重露,看着就精神。
“娘,你看这西红柿!”陆宇轩举着红透的果子跑过来,汁水顺着指缝往下滴,“比上次摘的甜多了!”
苏瑶擦了擦他嘴角的红汁,自己咬一口。清甜的汁水在舌尖炸开,比城里供销社的罐头还鲜。她心里有数,掺了灵泉水的新化肥,效力比预想的还好。
这阵子合作社的菜地像被施了魔法。茄子长得比拳头大,青椒挂满枝头压弯了架,连最娇气的生菜都绿油油的,一掐能冒水。二柱子蹲垄沟里数黄瓜,数着数着笑出声:“苏知青,这一茬收下来,能顶过去三茬的量!”
苏瑶没接话,心里盘算着。上次领的十吨化肥快见了底,灵泉水也得省着用,要是能稳住这个产量,年底分红时,家家户户都能添件新棉袄。
正想着,李书记踩着自行车来了,车把上挂着帆布包,老远就喊:“苏知青,好消息!县报的记者来采访了!”
苏瑶迎上去,帆布包里钻出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捏着记事本,见了她就笑:“苏瑶同志吧?我是县报的小林,听说你们合作社的蔬菜亩产翻了三番,特意来看看。”
小林跟着苏瑶往菜地里走,眼镜片很快蒙上水汽。他蹲在西红柿架前,举着尺子量果子,又扒开叶子数挂果,嘴里啧啧称奇:“真是奇迹!去年我来采访时,这片地还只够自给自足呢。”
“都是社员们肯下力气。”苏瑶笑着说,指挥陆星辰把刚摘的蔬菜装筐,“您看,这是今早摘的,新鲜着呢。”
小林掏出相机,对着满筐的蔬菜拍了几张,又让苏瑶站在豆角架前合影。她穿件蓝布褂子,手里捧着大茄子,笑得有点腼腆,阳光透过叶子洒在脸上,亮得晃眼。
采访耗了一下午,小林问得细,从播种时间问到施肥方法,连灵泉水的事都差点漏了嘴。苏瑶打着哈哈应付过去,只说是改良了种植技术,又用了新化肥。
临走时,小林握着苏瑶的手说:“明天的报纸,您准能上头条!”
第二天一早,陆星辰举着报纸冲进菜地,纸角都攥皱了:“娘!你看!是你!”
苏瑶接过报纸,头版头条印着黑体大字——《知青苏瑶带领红旗大队创奇迹》,下面配着她举茄子的照片,笑得一脸灿烂。旁边的文章写得细,把她从下乡到办合作社的事都写了进去,连陆宇轩发明剥壳器都提了一笔。
社员们围过来看报纸,你传我我传你,很快就翻得卷了边。王寡妇摸着照片上苏瑶的脸,笑得合不拢嘴:“咱们村也出名人了!”
苏瑶把报纸折好,想寄给陆战野,又有点不好意思。正犹豫着,李书记又来了,手里捏着一沓报纸:“公社给每个大队都发了几份,苏知青,你这可是给咱们红旗大队长脸了!”
苏瑶趁机多要了一份,仔细叠好塞进信封,又写了封信,把亩产的事说了说,特意提了记者采访时,陆星辰和陆宇轩都帮着递工具,只有陆诗涵怕生,躲在豆角架后面偷看。
寄完信的第二天,菜地里来了群陌生人,是附近公社的干部,跟着李书记来参观。苏瑶干脆在菜地里搭了简易台子,给大家讲种植经验,讲着讲着瞥见台下有个熟悉身影——李寡妇正拿着小本子认真记着,头发梳得齐整,再不是那个愁眉苦脸的样子。
过了几天,苏瑶收到个部队寄来的包裹。她以为是陆战野的回信,拆开一看,是件新织的毛衣,藏蓝色,针脚有点歪,像是手工织的。
正纳闷,李寡妇红着脸走过来说:“苏知青,那毛衣是我织的,看你总在地里忙,怕你冻着。”
苏瑶心里一暖,把毛衣往身上比了比,大小正合适。她拉着李寡妇的手说:“谢谢你,正好天冷了能穿。”
李寡妇笑得腼腆:“报纸上写你是大英雄,我也没啥能报答的……”
苏瑶没再说啥,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得满满的。原来被人记挂着,是这么暖和的事。
这头苏瑶穿着新毛衣忙秋收,那头的部队里,陆战野正跟战友们在训练场上匍匐前进。铁丝网刮破了袖口,胳膊肘蹭出了血,他像没感觉似的,爬得飞快。
“陆战野,出列!”连长的声音在训练场上回荡。
陆战野站起来敬礼,额头上的汗珠顺着下巴往下掉,砸在地上溅起点尘土。
连长递给他个信封:“你的信,通讯员刚送来的。”
陆战野接过信,见是红旗大队寄来的,心里莫名一紧。拆开信封,先掉出来的是张报纸,头版头条的照片晃了眼。
照片上的苏瑶站在菜地里,笑得眉眼弯弯,手里举着大茄子,看着比上次见面时胖了点,气色也好。他的手指在照片上轻轻摩挲,像能摸到她脸上的阳光。
“看啥呢?脸都红了。”连长拍了下他的肩膀,凑过来看了眼报纸,“哟,这不是你说的那个苏知青吗?都上报纸了,厉害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