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第1/2页)
“故而,诸君须牢记:经义答卷,当以‘注疏为骨,时务为肉’。
譬如论及‘仁政’,既可引孟子‘制民之产’之主张,亦可结合当下朝廷推行之策,论述其在实施过程中,如何防范胥吏巧立名目、从中盘剥,真正使惠民之策落到实处。
如此,圣人之微言大义,便不再是空中楼阁之空论,而是能落地生根、惠及万民的实在策略。
考官见此,方能认可尔等不仅‘懂经’,更‘懂得如何用经’,此方为科举经义取士之根本!”
台下一片寂静,许多学子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明悟的光芒,仿佛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王明远更是心潮澎湃,周老所言,虽书院教谕也曾点过,但从未让众学子如此深刻的理解科举的本意,如何理解写文章破经义的核心。
“其二,便是策论之要。”
周老太傅继续娓娓道来:“策论,乃科举的重头戏,亦是最易显露学子浅薄或是深厚之处。
老夫昔年阅卷,曾见有考生论及‘边患’,通篇皆言‘当练兵!当固城!当御敌于国门之外!’言辞铿锵,气势十足。
然,细细读来,却无一句涉及‘练多少兵?粮饷从何而来?城池修于何处险要?纵深几何?民夫如何调配?’此类策论,看似高屋建瓴,实则大而无当,空洞无物。
若真委以此等学子守边之责,恐非国之福,民之幸也。”
这话引得台下响起一阵低低的赞同声和讪笑声。
“诸君须明白:策论考校的,非是尔等知道什么,而是‘倘若委尔以重任,尔能做什么?能做到何种地步?’”
“譬如考题为‘流民安置’,诸君不可只空泛写道‘宜安抚、宜劝农、宜施粥’,此等话语,虽出于史论等常见经义注疏之中!
但更需写具体之策:其一,‘编户籍以清来源’该如何执行,需多少吏员,耗多少时日,可能遇何阻力;
其二,‘兴农桑以定根本’该如何去做,是分给荒田,还是贷予籽种,其中利弊几何;
其三,‘设义学以教子弟’该教些什么,兴办义学钱银从何而来……皆需考量!”
“此等策论,有‘策’之具体方略,有‘论’之道理依据,有古之成例可援引,有今之时势可结合。
考官阅之,方会觉得‘此子虽未为官,却已具为官之才’!此方为策论能脱颖而出,也能看出是朝廷真正所需之才!”
他语气加重,谆谆告诫:“诸君务必谨记:尔等落笔于策论上的每一句话,都需是将来有朝一日,跪于金銮殿上,敢对陛下奏称‘臣能行之’的话语;是将来赴任地方,站在县衙大堂之上,敢对百姓承诺‘本官必为之’的担当!”
这番话,如同重锤,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让许多原本有些浮躁的学子瞬间肃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平日所做的策论练习。
“其三,老夫最后欲问诸君一句:尔等寒窗苦读,孜孜以求,究竟为何要踏上这科举之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