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雪夜惊雷,真相昭然 (第2/2页)
她顿了顿,语气转为坚定:“但你们,是朔北的子民,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将军府的粮仓,本就是为朔北军民所建!此刻,正是共渡难关之时!我黄玉卿在此立誓:只要朔北还有一粒粮,就绝不会让一个牧民兄弟冻饿而死!”
她的话如同滚烫的烙铁,瞬间驱散了牧民们心中的寒冰和绝望。希望的火苗重新在他们眼中燃起。
“夫人!”张虎激动地大喊。
“传令下去!”黄玉卿转身,声音斩钉截铁,“打开所有粮仓!立刻组织人手,熬煮热粥!所有士兵,除必要守卫,全部出动,协助牧民加固住所,分发御寒物资!医馆所有人手,带上所有药材,随我出发!”
“是!”士兵们齐声应诺,士气高涨。
“夫人,您要去哪?”萧劲衍皱眉,看着她迅速整理出一个巨大的药箱。
“去最北边的‘鹰嘴崖’!”黄玉卿语速飞快,“那里地势最险,风雪最大,有几个牧民点被困,消息传来时已经有人冻伤昏迷!我必须亲自去!”她的眼神坚定无比,“灵泉水,是救命的唯一希望!”
萧劲衍看着她决绝的侧脸,知道劝阻无用。他沉声道:“我派玄甲卫护送你!张虎,带一百精兵,随夫人同行!务必确保夫人安全!”
“是!”
风雪更急了。黄玉卿带着一支由士兵和医者组成的队伍,迎着肆虐的暴风雪,向最险峻的鹰嘴崖进发。雪橇在没膝的深雪中艰难前行,寒风如刀,刮在脸上生疼。她紧紧抱着怀里的药箱,里面除了珍贵的药材,更藏着几小瓶用玉瓶装好的、散发着淡淡温润光晕的灵泉水。这是她最后的底牌,也是此刻救命的希望。
队伍在风雪中跋涉了数个时辰,终于抵达了鹰嘴崖下。崖壁陡峭如削,几个简陋的毡房在狂风中摇摇欲坠,如同随时会被吹走的枯叶。毡房前,几个裹着破烂皮袄的牧民正绝望地守着几个昏迷不醒、浑身青紫的亲人,哭声被风雪撕扯得支离破碎。
“夫人!您来了!”看到黄玉卿的身影,一个牧民激动得几乎跪下。
黄玉卿顾不上回应,立刻冲进最近的毡房。一股浓重的死亡气息扑面而来。一个孩子蜷缩在角落,呼吸微弱得几乎感觉不到,小脸冻得发黑,手脚僵硬如冰。
“快!生火!烧热水!”黄玉卿一边命令,一边迅速取出玉瓶。她小心翼翼地倒出几滴晶莹剔透的灵泉水,滴入孩子的口中。同时,她取出银针,手法快如闪电,在孩子胸口、腹部的几处大穴上疾刺。
奇迹发生了!那几滴灵泉水入口即化,如同暖流瞬间注入孩子冰冷的四肢百骸。孩子僵硬的身体微微一颤,青紫的脸色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去,泛起一丝微弱的血色。紧接着,在银针的刺激下,他猛地吸了一口气,发出一声微弱的咳嗽,缓缓睁开了眼睛!
“活了!孩子活了!”毡房内爆发出震天的欢呼!牧民们看着黄玉卿,如同看着下凡的神祇,眼中充满了狂热的感激和敬畏。
黄玉卿没有停歇,她一个毡房一个毡房地救治,用灵泉水配合针灸,将一个个徘徊在死亡边缘的冻伤者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她的动作精准而高效,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忘记了疲惫,忘记了风雪,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救人!
当最后一个冻伤严重的老人也脱离危险,毡房内燃起温暖的篝火,热腾腾的肉粥也分发到每个人手中时,鹰嘴崖上笼罩的绝望阴霾终于被驱散。牧民们围着黄玉卿,有人甚至激动地想要跪拜。
“起来!都起来!”黄玉卿将他们一一扶起,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无比温暖,“我们是一家人!朔北,是我们的家!守护家园,守护彼此,本就是应该的!”
她站在崖边,眺望风雪中隐约可见的朔北大营方向。身后,是劫后余生、眼中重燃希望的牧民;身前,是依旧肆虐、却已无法再击垮他们意志的风雪。
“朔北守护神…”一个老牧民看着黄玉卿在风雪中挺直的背影,喃喃自语,声音带着哽咽和无限的崇敬。这声音很快在人群中传开,汇成一片低沉而充满力量的呼喊:
“朔北守护神!”
风雪呼啸,却掩盖不住这发自肺腑的呐喊。黄玉卿的身影在风雪中显得格外高大。她微微侧首,似乎听到了那遥远的呼喊,嘴角勾起一抹疲惫却满足的弧度。
然而,就在这看似圆满的救援之后,一个被擒的流寇细作,在押解途中,趁着士兵不备,猛地撞向旁边锋利的冰棱,当场毙命。他临死前,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嘶哑地吐出几个字,被押解的士兵隐约听去:
“…东家…你们…斗不过…‘它’…”
冰冷的寒风卷起地上的雪沫,瞬间掩盖了那细作最后的话语,也掩盖了他眼中一闪而过的、不属于流寇的、一种更深沉的恐惧。这微弱的、几乎被风雪吞没的遗言,如同投入深潭的一颗小石子,并未引起太多注意,却悄然在黄玉卿的心湖深处,投下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涟漪。这“东家”是谁?那“它”又指什么?难道苏清柔的背后,还隐藏着更深的、未曾露面的阴影?朔北的风雪,似乎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