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年终分红 (第2/2页)
众人愣在原地。那筐在大家看来已经完美无缺。
“差一瓣,就不是四季平安。”爷爷的声音比北滩的风还冷,“重来。”
那一晚,工坊的灯亮到天明。
第二天工坊里热气腾腾,三十人围坐在长桌旁。
张磊的笔记本电脑连着投影仪,将年度账目投在白色墙面上。
“截至昨天,我们共完成订单147笔,总收入28.7万元。“张磊推了推眼镜,“扣除材料、运费等成本,可分配利润15.4万。“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惊叹。王婶捏着手指头算账:“俺家那口子在城里打工,一年也就拿回来五万...“
柳青站起身,心跳加速:“按贡献值计算,分红方案如下——“
张磊开发的小程序将每个人的工作量直观呈现:李阿婆技术指导238小时,爷爷质检1279件次,李春梅完成基础编织453件,王秀兰完成...当最后一行“柳青-统筹管理“出现时,她自己都吓了一跳——日均工作12小时。
“现在发红包!“张磊搬出一个贴着红纸的纸箱,“扫码领款,绝对公平!“
老人们战战兢兢地掏出手机,年轻人们则迫不及待地扫码。叮叮咚咚的到账提示音此起彼伏,像一首欢快的年节序曲。
李婶看着微信钱包里突然多出的一万二,手直发抖:“我居然能赚这么多?”
张晓雯崇拜地望着她:“李婶,您可以咱们工坊的第一快手,一个人能顶两个半。”
“角落里,爷爷默默数着手中的现金——他和李阿婆年龄大了,都坚持要纸币。
柳青注意到,老人特意走到每个人身边,塞给孩子们额外的压岁钱,连周明这样的大小伙也没落下。
“爷爷,您的份额...“柳青拿着账本走过去。
“不急。“爷爷摆摆手,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你记一下——三叔公家屋顶要修,李嫂儿子开春结婚,周家老太太的药钱...“柳青眼眶一热。原来爷爷早把每个人的难处都记在心里。
---
“柳师傅!久仰久仰!“
一个穿着考究的中年男子踏进院子,身后跟着两个助理模样的小伙子,手里提着精美的礼盒。
柳青认出他是竹韵茶舍的老板林世诚,当初那500个茶席的大客户。
爷爷正在给地窖封土,头也不抬:“找青丫头去,生意上的事我不管。“
林世诚不以为忤,反而更恭敬了:“柳师傅,我是专程来道谢的。您那些茶席在巴黎展会上引起轰动,爱马仕的设计总监当场订了十个说要研究。“
柳青手里的账本啪嗒掉在地上。爱马仕?
“这是样品。“林世诚的助理打开礼盒,里面是几款精致的皮具,“他们想探讨将柳编工艺与皮革结合的可能性...“
爷爷终于停下手中的活,瞥了一眼:“皮子是好皮子,但针脚太密,勒得慌。“
林世诚大笑:“柳师傅慧眼!所以他们想请您指导开发一个系列,首批订单五千件,预算...“他压低声音,“三百万。”
柳青倒吸一口冷气。这相当于合作社全年收入的十倍!
“现在不行。“爷爷拍拍手上的土,“柳条在睡觉。”
林世诚愣住了:“什...什么时候可以?”
“开春。”爷爷转身走向工具棚,“柳条醒了再说。“
柳青急忙打圆场:“林总,我们可以先沟通设计理念。爷爷的意思是,冬季柳条活性低,不适合精细编织...”
送走困惑的客人后,柳青回到院子,看见爷爷正在磨那把祖传的柳刀。
“爷爷,三百万呢...”她小声说。
“钱等得起,手艺等不起。”爷爷试了试刀刃,“知道为什么'六角叠丝'能打动洋人?”
柳青摇头。
“因为它有魂。“爷爷的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你奶奶编的那些茶席,装着整个黄河的故事。现在的人,就缺这个。”
柳青突然明白了爷爷的坚持。不是反对商业化,而是守护那份无法复制的灵魂。
腊月二十四,工坊正式停工放假。柳青独自留在工坊。
大家拿着奖金都欢欢喜喜回家休息忙年。
晚上,柳青独自在工坊。
没有开灯,就着月光,她拿起一根泡好的柳条,慢慢剥去外皮。
这是她学会的第一道工序,如今已能闭着眼睛完成。
剥好的柳条在月光下泛着象牙般的光泽,柔韧得可以打结,却不会断裂。
“刚柔并济..”柳青突然想起张磊说过的话。
这半年来的一幕幕在脑海中闪回:第一次笨拙的尝试、爆单时的慌乱、李阿婆的坚持、爷爷的妥协、学徒们的成长...
她终于明白,柳编之道不在速度,不在花样,甚至不在技艺本身,而在于对材料本性的理解和尊重。
柳条要顺着它的纹理去引导,而非强行扭转;要给予它适当的湿度与温度,才能发挥最大韧性;急不得,也慢不得,一切都有其恰好的时机。
这不正是她与爷爷关系的写照吗?她总想快些改变,爷爷则坚守传统。
但真正的传承,或许就像编织龟背纹——需要经线与纬线的相互妥协,才能成就坚固又美观的结构。
柳青拿起奶奶那个歪歪扭扭的小篮子,轻轻放进展示柜最显眼的位置。那是奶奶第一个作品。
旁边是她自己编的第一个杯垫,同样稚拙,却充满希望。
“不急不弃。”她对着空荡荡的工坊说,仿佛奶奶能听见似的,“我会记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