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线头 (第1/2页)
秋风卷着落叶,打在设备处办公室的窗户上,发出沙沙的轻响。陈锋坐在办公桌后,面前摊着几分不同段厂报上来的设备维修申请单,目光却落在窗外灰蒙蒙的天空上。吴副处长那边异常安静,连平时惯常的推诿扯皮都少了,这种反常的平静,反而让陈锋更加警惕。
他知道,自己之前的几次出手,尤其是配件采购事件的胜利,已经让对手感受到了威胁。对方要么是在酝酿更大的阴谋,要么就是在小心翼翼地抹平过去的痕迹。无论是哪种,他都必须加快速度。
“新兴机械厂”这个关键词,始终在他脑海里盘旋。问题闸瓦、疑似有猫腻的润滑油、还有之前张工那个被卡住的信号设备升级……似乎都能隐隐约约看到这家厂子或者其关联企业的影子。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质量问题,背后必然有更深层的利益勾连。
直接去查新兴机械厂不现实,容易打草惊蛇。陈锋决定换个思路,从内部流程和“人”的角度入手。他再次调出了近两年来所有由供应科主导的、涉及新兴机械厂及其关联企业的采购和验收档案,不只看结果,更仔细审视每一个审批环节、每一次验收记录的签名。
这项工作枯燥而繁琐,但他做得极有耐心。白天处理正常公务,晚上就泡在档案室或办公室里翻阅陈年旧账。他像一個经验丰富的侦探,不放过任何一丝可疑的线索。
几天下来,还真让他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规律。有几笔金额不大不小的采购,最终验收签字人都是供应科同一个叫李福海的科员。而这几批设备或配件,后来都在使用中陆陆续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但都被以“正常损耗”、“操作不当”等理由含糊处理了,并未追究供应商责任。
这个李福海,成了陈锋锁定的第一个具体目标。他不动声色地调阅了李福海的人事档案,发现这是个在供应科干了十几年的老科员,业务熟练,但一直没得到提拔,性格据说有些油滑。
陈锋没有直接接触李福海,而是通过计划科那位比较正直的副科长,侧面了解了一下此人的情况。副科长透露,李福海是供应科长老赵的铁杆亲信,也是吴副处长的“自己人”,平时有些贪小便宜,但大事上似乎挺谨慎。
【李福海?那就是个老油子,滑不溜手,但胆子不大,估计也就是跟着喝点汤。】副科长的心声带着几分不屑。
“喝点汤?”陈锋心里冷笑,如果只是喝点汤,会那么巧,几次有问题的验收都经过他的手?这人很可能是一个关键的执行环节。
如何撬开李福海的嘴?威逼利诱?风险太大,容易把自己暴露。陈锋想到了一个更迂回的办法。他注意到,有一批由李福海验收签字、新兴机械厂供应的小型电动工具,即将到了报废年限,需要走报废鉴定程序。
他以“规范报废流程,核查资产残值”为由,指示设备科组织一个小型鉴定组,对这批待报废工具进行技术鉴定,并要求供应科原验收人员李福海到场配合,说明当时验收情况。这个安排合情合理,不会引起太大怀疑。
鉴定会安排在一个下午的小会议室。陈锋亲自到场坐镇,但并不多话,主要由设备科的技术人员操作。李福海果然来了,四十多岁,个子不高,眼珠子滴溜溜乱转,显得很活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