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杏花巷院晨雾浓,老妪闲语泄陈踪 (第1/2页)
靖康元年汴京城南,杏花巷的晨雾裹着草木潮气,迟迟未散。姜瑜立在别院的青石板上,指尖捻着半张裁好的桃木符,符上朱砂勾勒的镇厄纹路已近收尾,晨光透过院角老杏树的枝桠,在符纸边缘镀上一层淡金。
“姑娘,天儿凉,喝碗热粥暖暖身子。”老妪端着粗瓷碗从东厢房走出,蓝布围裙上沾着些许米浆,脚步轻缓怕扰了姜瑜。她是姜瑜寻来照看别院的旧人,性子憨厚,也知姜瑜并非寻常世家女子,待她向来恭敬又带着几分疼惜。
姜瑜放下符纸接过粥碗,暖意顺着指尖漫开,她抬眼看向老妪:“婆婆今日倒起得早。”
老妪笑着在石阶上坐下,目光落在石桌上散落的桃木符上,叹了句:“姑娘这几日总对着符纸出神,莫不是还在挂心姜承宗家的事?”见姜瑜指尖微顿,她又补了句,“老身虽不懂玄门里的门道,却也知道姑娘是为了查清当年的事——说起来,倒让老身想起个人,或许能给姑娘帮上忙。”
“哦?”姜瑜抬眸,眼中多了几分留意。
“是从前帮衬过老身的陈嫂子。”老妪指尖摩挲着围裙边角,回忆道,“那陈嫂子性子实诚,手脚也麻利,早年在城西破庙给慧能和尚洗衣做饭,只是胆子小,见了生人就躲。后来破庙荒了,她便搬去了南城贫民窟,听说日子过得紧巴,衣裳上总打着补丁。”
姜瑜握着粥碗的手微紧:“她在破庙帮工时,可曾见过什么特别的人或事?”
老妪愣了愣,随即点头:“说起来也巧,有次陈嫂子来给老身送腌菜,提过一嘴——她见过姜承宗家的人往破庙送东西,黑夜里来的,裹得严严实实,手里抱着个方方正正的木盒子,看着精贵得很。只是当时我没细问,如今想来,倒与姑娘查的事有些关联。”
“陈嫂子现居何处?”姜瑜追问,语气里添了几分急切。
老妪皱着眉想了半晌,才道:“她搬去贫民窟最里头的青砖小院,门口有棵歪脖子槐树,很好认。只是……”她话锋一转,声音压低了些,“去年冬天有伙人找过她,看穿着像是姜承宗家的仆役,不知说了些什么,之后陈嫂子就再不敢跟人提破庙的事,见了生人也躲得更紧了。”
姜瑜心头一沉,正欲再问,怀里的胡漂亮忽然探出头,毛茸茸的尾巴轻轻扫过她手边的桃木符,鼻尖动了动似在警示。它蹭了蹭姜瑜的手心,琥珀色的眼瞳望向院外巷口,带着几分警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