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困境 (第1/2页)
职业学校的第三期培训班开班前夜,张淑芬盯着电脑屏幕上的管理系统,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屏幕上"数据导入失败"的红色警告已经闪烁了十分钟,她却连问题出在哪里都搞不明白。
"妈,EMC发来的新标准您看了吗?"刘明辉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叠全英文的技术文件,脸色同样难看,"这些专业术语我根本看不懂..."
张淑芬重重地叹了口气,推开键盘。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职业学校运转渐入佳境,但母子二人的文化短板越来越明显。上周因为看不懂合同细节差点吃大亏,前天又因为算错账目导致教师工资延误发放。
"儿子,咱们这样不行。"张淑芬揉着太阳穴,"学校越办越大,光靠赵刚他们帮忙不是长久之计。"
刘明辉低头翻着英文文件,突然说:"妈,我有个想法...可能有点荒唐。"
"说。"
"我们...自己去上学怎么样?"
张淑芬愣住了。六十岁的人重新当学生?但看着儿子认真的表情,她突然明白了其中的深意。
第二天晨会上,张淑芬宣布了一个令所有教师震惊的决定:"从今天起,我和明辉将以学员身份报名参加学校的成人文化班和计算机班。"
会议室鸦雀无声。赵刚手中的笔掉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董事长...您开玩笑的吧?"教计算机的小王老师结结巴巴地问。
"我很认真。"张淑芬环视众人,"办学校这半年,我深刻体会到没有文化的苦处。如果我自己都不肯学习,凭什么要求别人?"
刘明辉补充道:"我们已经安排好了,白天上课期间由赵叔负责学校事务,课后我们再处理管理工作。"
就这样,在全校师生的注视下,六十岁的张淑芬和三十八岁的刘明辉坐进了成人扫盲班的教室。他们的同学大多是四五十岁的下岗工人,看到曾经的老板坐在身边,个个如坐针毡。
"大家别紧张。"张淑芬主动打破尴尬,"在这里我们都是同学,你们很多人的识字量比我还大呢!"
第一堂课是基础语文。当老师要求用"未来"造句时,张淑芬举手的姿势像个害羞的小学生:"没有文化的未来,就像没有灯的黑夜。"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下午的计算机课对母子二人更是挑战。张淑芬粗壮的手指在键盘上笨拙地摸索,刘明辉则对着鼠标手足无措。两个曾经管理几百人的领导,此刻连最简单的复制粘贴都要反复练习。
"妈,您的手指要这样放..."二十岁的小王老师小心翼翼地纠正张淑芬的打字姿势,脸涨得通红。
"王老师,错了就要指出来,别不好意思!"张淑芬爽朗地笑道,"在我们厂...啊不,我们学校,能者为师!"
渐渐地,师生们习惯了这对特殊学生的存在。有时课间休息,张淑芬会一边练习写字一边处理学校事务;刘明辉则经常捧着英文词典,对照翻译EMC的文件。母子二人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立即应用到实际管理中,学校的运营效率明显提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