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部委考察团,获得司长表扬 (第1/2页)
民兵连临时审讯室,不到天亮就撬开了鸭舌帽的嘴。
他交代是受一个绰号“老K”的文物走私贩子指使,专门收购军工相关技术情报。
至于贾张氏,纯粹是撞上来的蠢货。
贾张氏被民兵连直接移交给派出所,盗窃国家机密未遂的罪名足够她喝一壶。
厂里出了敌特渗透的大案,杨厂长震怒,亲自坐镇保卫科,要求彻查。
技术科实验室,气氛却截然不同。
何雨柱、陈工、苏青围着那盆成功通过八小时高压测试的深褐色润滑脂,脸上没有破案的喜悦,只有凝重。
“配方核心比例没泄露,但生产工艺流程,贾张氏偷看的那几页…”陈工忧心忡忡,“万一敌特那边有化工专家,逆向推导…”
“不怕。”何雨柱语气沉稳,“工艺难点在添加顺序和温度控制,光看数据皮毛,做不出来。关键是,部委考察团下午就到!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杨厂长推门进来,脸色同样严肃:“雨柱,刚接到正式通知,部里主管工业创新的钱司长亲自带队,一个小时后到!”
“重点就是看你们的废油再生和新型润滑脂!厂办已经布置好接待,你们这边…绝对不能出岔子!”
“明白!”何雨柱、陈工、苏青齐声应道。
“再生油车间那边,油样都准备好了?”杨厂长追问。
“昨天连夜处理的最后一批废机油,已经静置分层完成,取好了上层清油样,就等考察团来现场混合演示!”陈工回答。
“好!我再去车间看看!”杨厂长匆匆离开。
何雨柱看着杨厂长的背影,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李怀德那边太安静了,这不正常,何雨柱转向陈工和苏青:“走,我们也去车间。所有环节,再亲自过一遍!”
………
废油再生车间是利用一个旧仓库临时改造的。
几个大号的搪瓷反应釜靠墙排列,连接着简单的加热和搅拌装置。
此刻,车间里弥漫着淡淡的机油味和碱味。
何雨柱三人进来时,工人们正忙着做最后的清洁。车间主任老韩迎上来:“何组长!油样都准备好了!在那边!”他指着墙角几个盖着盖子的干净搪瓷盆。
何雨柱走过去,挨个打开盆盖检查。盆里的再生基础油澄清透亮,泛着健康的琥珀色光泽,酸值检测报告单就贴在盆边。
“钱司长他们到了!快到车间门口了!”一个厂办干事气喘吁吁跑进来报信。
车间里顿时一阵轻微骚动,工人们下意识地挺直腰板。
何雨柱眼神扫过角落那几个油盆,目光最后落在最靠近门口的那个盆上。
盆盖边缘,似乎沾着一点极其细微的、灰白色的粉末。
他不动声色地走过去,手指在盆盖边缘轻轻一抹,指尖沾上一点细微的颗粒感。
凑近鼻尖,没有异味,他眼神瞬间一凛!
“老韩!”何雨柱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急迫,“立刻!把靠门这盆油样挪到最里面!标上‘待处理’!快!”
老韩一愣,不明所以,但看到何雨柱严峻的脸色,立刻照办,和两个工人把那盆油挪到角落,飞快地贴了张“待处理”的纸条。
几乎同时,车间大门被推开。
杨厂长陪着一位头发花白、戴着黑框眼镜、气质儒雅的老者走了进来,后面跟着几位部委干部和厂领导。
李怀德赫然在列,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微笑。
“钱司长,各位领导,这里就是我们自力更生搞起来的废油再生车间!”杨厂长热情介绍,“这位就是项目负责人,采购科何雨柱同志!”
钱司长目光温和地看向何雨柱:“小何同志,年轻有为啊!听说你们不但搞出了再生油,还利用桐油和本地资源,开发了新型润滑脂?了不起!”
“司长过奖,都是集体的力量。”何雨柱不卑不亢,“请领导们现场检验一下再生油的质量。”
钱司长走到反应釜旁,拿起一个干净的玻璃量杯,拧开其中一个反应釜底部的取样阀。
金黄色的再生基础油汩汩流出,注入量杯,清澈透亮。
“这是刚处理好的基础油。”何雨柱将量杯递给钱司长,“酸值、粘度、杂质含量,都符合标准。下一步,我们将加入滇南桐油和特定添加剂,制备新型润滑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