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8章 上学 (第1/2页)
现在棉花收获了,棉籽壳也粉碎好,可以考虑下一步。
林志刚出门先去农科所了解情况,需要居委会开具证明,可以领取菌种,林志刚,大概需要两支,4000元(0.4元)。
李志刚想了想,可以先把前期工作做好,再来领菌种。出了城外,去村里,让四哥帮忙打四个木箱子,长0.5米,宽0.4米,高0.3米,每个箱底部打6个1㎝的孔。回去的时候在爷爷家拿了两个新箩筐,挑着200斤,用铡刀切碎的棉籽壳,回城路上替换了100斤空间产的棉籽壳。
到家后,把爷爷家的棉籽壳仔细地挑选,不要的仍种植箱作肥料,放空间里的也添了一些,凑齐100斤。找两个旧陶缸,按生石灰:水(1:100)比例,放入棉籽壳完全浸泡。拿3个箩筐洗干净,放在一旁滴水。
晚上林父只提了让林志刚注意安全,别的没说什么。林母听到院里阎大妈说,吓了一跳,林志刚反复保证没受伤,才放心。林母看见那封信,眼睛有些湿润,抚摸着信纸上的掌印,只要还活着就好。
第二天早上六点,林志刚把棉籽壳倒在三个箩筐里,压实填满。吃过饭,晒上土,去上学了。
到学校,先晨跑30分钟,7点30上早自习,8点上课,12点午休。
林志刚是理科,核心学科是政治,语文,数学,外语(俄语为主,少数外语)体育,劳动技术课,还有物理化学生物。侧重自然科学,为工科,农林,医学等高等教育输送人才。
高一学生,15岁到20岁之间都很常见。15到17是相对正常的,18至20岁甚至更大年龄
才上高一的情况并不稀奇,尤其是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是中断学业,再复学的人
教室角落里的铁皮蒸笼冒着热气,林志刚排着队领回饭盒。即使蒸热,玉米面馒头也硬硬的,更别说窝窝头之类,硬得硌牙。有学生把窝头掰碎,泡在热水里,撒点盐,直接喝糊糊。
林志刚铝制饭盒里,是3个玉米面馒头,有几块咸菜疙瘩。林志刚属于条件好的,更多地吃窝头,或者红薯。老师也不例外。一般都是粗粮,荤腥很少。
有食堂,只有干部子弟学校,教会学校,还是简易的,提供定量餐。部分学校提供大蒸笼,大多数吃冷食或者回家吃,像农村学校多数步行几公里回家吃。
吃完饭,听广播学习,下午一般是劳动技术课。
下午一般是4点30放学,劳动日除外。
林志刚回到家,看了看菠菜,出苗了,收土,明天只有一小部分要晒。看时间还早,正准备去城外割草。
“志刚,跟我走,车在外面等着。”林父进屋急切地说。
“好。”林志刚放下背篓,跟着一起出门了。
办公室里宋团长已经等候多时:“林志刚同态,这个是两位领导让我代为转交,因情况特殊他们不能亲自会见,望你谅解。那位神秘人也有一份,只能先暂存在你那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