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雨落盖亚 (第1/2页)
小节一:化石星球
“守望者七号”观测站的金属外壳上,凝结着一层薄如蝉翼的星际尘埃——这是它在盖亚星轨道驻留第五个地球年的印记。观测站主屏幕的蓝光映在值班智灵“岩镜”的光学传感器上,它的核心处理器正将最新接收的“拾光者-Ⅲ”无人探测器数据,转化为三维立体影像:盖亚星的硅化大陆在屏幕中央缓缓旋转,橙红色恒星的光线像被打碎的玻璃碴,嵌在晶体森林的每一道棱角里。
“拾光者-Ⅲ”是三个月前从观测站弹射的无人探测器,机身涂着抗辐射的银灰色涂层,底部装着六组可伸缩的晶体缓冲轮——设计时特意参考了艾拉共生体的根系结构,却没想到第一次接触盖亚地表,就遭遇了远超预期的“坚硬”。
探测器的首次触碰:晶体森林的“拒绝”
当“拾光者-Ⅲ”的缓冲轮触碰到硅化森林边缘时,机身传来一阵尖锐的金属震颤。它的压力传感器瞬间飙升至阈值——这片看似“森林”的晶体群,硬度竟达到莫氏9.2级,接近钻石的硬度,缓冲轮的碳化钨材质在接触点留下了细微的划痕。“岩镜”通过量子链路调整探测器姿态,让它的机械臂轻轻搭在一株硅化“藤蔓”上——藤蔓的轮廓还保持着缠绕树干的姿态,表面布满蛛网状的纹路,那是共生体当年输送能量的脉络,如今已化为纯度99.7%的石英晶体。
机械臂末端的显微摄像头拉近,捕捉到纹路深处的微小气泡:直径不足微米的气泡里,封存着亿万年前的大气样本。“岩镜”启动成分分析仪,激光束穿透晶体时,竟被折射成七道炫目的光带,其中一道淡紫色光带恰好落在探测器的太阳能板上,让发电量短暂提升了0.3%——这是盖亚星对“访客”唯一的、无意识的“回应”。
“尝试采样。”“岩镜”向探测器发送指令。机械臂前端的金刚石钻头开始旋转,接触晶体表面时发出刺耳的“滋滋”声,碎屑如细沙般落下,却没有扬起丝毫尘埃——盖亚星的重力只有地球的0.6倍,且大气稀薄到近乎真空,碎屑在空中漂浮许久,才缓缓落在硅化的“土壤”上,发出“嗒”的轻响,在绝对寂静中格外清晰。
采样过程持续了十分钟,钻头仅钻入晶体3毫米,就因温度过高触发保护机制——晶体的导热性极差,钻头摩擦产生的热量无法扩散,导致机械臂温度升至120℃。“岩镜”不得不暂停任务,让探测器展开散热片:散热片在橙红色阳光下泛着冷光,将热量以红外辐射的形式释放,温度曲线在监控屏上缓慢下降,像一条逐渐平息的心跳线。
风与裂隙:星球的“最后絮语”
就在探测器散热时,盖亚星的“风”来了。这股风并非地球的气流,而是星际介质与星球稀薄大气碰撞产生的高速粒子流,速度达每秒400公里。风穿过晶体森林的蜂窝状孔洞,发出高低错落的呼啸:穿过直径1米的大洞时,是低沉的“嗡鸣”;掠过细如手指的裂隙时,是尖锐的“哨音”;撞上硅化“巨伞”的伞盖时,又变成杂乱的“噼啪”声——“岩镜”将这些声音转化为声波图谱,竟与艾拉留下的共生体“摇篮曲”有37%的频率重合,只是前者充满生命的柔和,后者只剩冰冷的空洞。
风裹挟着细小的硅化碎屑,打在探测器的摄像头护罩上,留下密密麻麻的划痕。“岩镜”控制探测器转向风来的方向,发现风的源头是一道宽达5公里的地表裂隙——裂隙深不见底,边缘的晶体呈层状分布,像被强行撕裂的书页。探测器的红外传感器向裂隙内探测,温度稳定在-263℃,接近宇宙背景辐射温度,裂隙深处偶尔闪过微弱的反光,“岩镜”推测那是更深层的硅化结构,或许还保留着共生体文明的城市遗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