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节三:抵达新岸 (第1/2页)
莉娜在休眠舱中睁开眼时,舱内的淡蓝色休眠液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舱壁的导流孔排出,冰凉的液体顺着她的发梢滴落,在舱底汇成细小的水洼。复苏剂通过颈侧的纳米导管缓慢注入,先是一阵轻微的刺痛,随后暖流顺着血管蔓延至四肢——她能清晰地感受到指尖的麻木感在消退,指甲盖下的淡粉色逐渐恢复,连多年前在“三叶区”被小麦叶片划伤的旧疤,都泛起了熟悉的痒意。
休眠舱的舱门缓缓向上滑动,露出外部走廊的暖黄色灯光。走廊里弥漫着一股混合了臭氧与营养液的气味,这是飞船从低功耗模式切换到活跃状态的标志性气息。隔壁舱的机械师老马正扶着舱壁咳嗽,他的工装裤膝盖处还缝着上一代留下的蓝色补丁,补丁边缘已磨得发白。“莉娜丫头,”老马的声音带着刚苏醒的沙哑,“我这老骨头还以为要睡过站了——你听,引擎的声音不一样了。”
莉娜扶着舱壁站起身,才发现自己的手脚有些虚浮。她下意识地摸向胸前——那枚用小麦茎秆编织的三叶徽章还在,只是边缘因长期休眠的湿度变得有些柔软。走廊的显示屏上滚动着醒目的红色文字:“距离目标星系:0.1光年|预计抵达时间:72小时|全体核心船员需在24小时内完成身体机能恢复”。
她走进公共洗漱间,打开水龙头,温热的水流出(这是飞船为苏醒船员特别调整的资源分配),她掬起一捧水拍在脸上,镜中的自己眼角多了几道细纹——上一次清醒时,这些纹路还只是淡淡的痕迹。“奥丁,”她对着镜面旁的智灵交互口轻声说,“调出‘三叶区’的最后监测数据。”
半透明的全息屏在镜前亮起,显示出数十年前她休眠前的记录:“G17-832.12.20:黄金海小麦收获完毕,种子已存入第17代基因库;红珍珠剩余幼苗32株,生长状态稳定;绿丝带豌豆种子发芽率98%……”屏幕下方,还有一行她当时留下的备注:“若抵达目标星球,优先测试G17代豌豆在弱重力环境下的适应性。”
“已为您同步更新目标星球的初步光谱数据,”奥丁的电子音带着柔和的波动,“该星球恒星光谱与地球太阳相似度89%,光照强度略低,建议后续调整作物种植的光源补偿参数。”莉娜看着屏幕上那颗模糊的蓝绿色星球轮廓,指尖轻轻触碰全息屏——像是在触摸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72小时后,莉娜穿着新熨烫的淡绿色工作服(这是飞船为“播种仪式”准备的制服,布料是用最后一批地球亚麻纤维混合循环纤维制成),走进主观测甲板。甲板比她记忆中更明亮——原本用于保护舷窗的金属挡板已完全收起,巨大的穹顶如同透明的水晶,将外部的星空毫无保留地照进来。
甲板中央的观测栏是用飞船初代外壳的钛合金材料制成的,上面刻满了历代船员的印记:第一代万斯船长的缩写“AV”,第二代莉莉安刻的小橡树图案,第五代阿里的机械齿轮标记,还有她自己多年前刻下的一片小小的小麦叶——此刻,这些印记在目标星球的微光下,泛着淡淡的金属光泽。
船员们已陆续聚集在这里,人数约50人(这是经过数代损耗后,核心船员的剩余数量)。埃莉斯舰长站在甲板前端,她穿着深灰色的船长制服,左胸别着一枚微型的《地球记忆图谱》复刻件(这是万斯家族的传承,每代船长都会佩戴),右手握着一个黄铜望远镜——这是第一代哈桑留下的,镜身上还刻着“1986年哈雷彗星观测纪念”的字样。
“安静。”埃莉斯的声音不高,却让喧闹的甲板瞬间安静下来。她抬手调整穹顶的投射参数,原本模糊的星图逐渐清晰——一颗巨大的气体巨星首先占据了穹顶左侧,它的表面覆盖着棕红色与乳白色的条纹,中间缠绕着一道淡紫色的气旋,如同一条缓慢流动的丝带。气旋的边缘闪烁着微弱的闪电,在漆黑的宇宙背景下格外显眼。
“那是‘守护者星’,”埃莉斯指着气体巨星说,“目标行星的伴星,它的引力能稳定‘希望之星’的轨道,避免小行星撞击——就像木星守护地球一样。”她的手指轻轻移动,指向气体巨星右侧——一颗蓝绿色的星球缓缓进入视野,它的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色云层,云层如同柔软的棉絮,在恒星的照射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
莉娜的呼吸瞬间停滞了。她凑到观测栏前,眯起眼睛仔细看——云层的缝隙里,能看到大片深绿色的区域,像是覆盖着茂密的菌毯;还有几片深蓝色的区域,边缘有白色的波纹,奥丁实时标注出“液态水湖,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更远处,有一道蜿蜒的暗褐色线条,奥丁解释:“初步判断为火山岩形成的山脉,地质活动稳定,无近期喷发迹象。”
“看那里!”年轻的生物学家艾莎(第18代船员,艾莎・卡恩的后代)突然指向星球的南极区域,“有冰盖!但面积很小,说明星球温度适宜。”艾莎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上面显示着实时传输的光谱数据,“大气中的氧气浓度21%,和地球几乎一样!还有水蒸气的信号,说明有完整的水循环。”
老马走到莉娜身边,用粗糙的手掌拍了拍她的肩膀:“丫头,你看那片绿色,像不像你日记里画的‘希望麦田’?”莉娜点点头,眼眶突然发热——她想起小时候,母亲曾指着日记里的画对她说:“等我们抵达目标星球,你要把小麦种在这样的土地上,让地球的庄稼在新的星星下生长。”
“开始全面扫描。”埃莉斯舰长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她将黄铜望远镜递给身边的副官,“重点监测生命信号与地质稳定性。”
甲板中央的主屏幕亮起,分成四个象限,实时刷新着数据:
1.大气与气候象限
【大气成分】:氮气78.2%|氧气20.8%|氩气0.93%|二氧化碳0.04%|甲烷0.0003%(非平衡态,确认生物成因)
【表面温度】:赤道区域平均18℃|温带区域平均12℃|极地区域平均-5℃|昼夜温差≤8℃(无极端气候)
【风速】:最大风速15m/s(集中在高纬度区域,赤道区域风速稳定在3-5m/s)
【降水】:赤道区域有规律对流雨,周期约7地球日(与飞船生态系统的灌溉周期相近)
“甲烷浓度符合地球古生代早期水平,”艾莎指着屏幕说,“说明有微生物在进行代谢活动,但没有工业活动的痕迹——完全符合‘无智慧文明’的判定标准。”
2.地质与水文象限
【地质结构】:地壳厚度25-30公里(硅铝层为主,稳定性高)|板块活动:微乎其微(无地震带分布)|火山:仅发现3座死火山(最后喷发时间距今100万年以上)
【水文分布】:液态水覆盖率72%|最大湖泊:“蓝眼湖”(面积32万平方公里,深度平均200米,水质呈弱碱性,适合地球生物生存)|地下水:浅层地下水丰富,可直接饮用(需过滤微生物)
机械师老马看着地质数据,松了口气:“太好了,没有活跃火山,也没有地震,投放点的选择范围很大——我们的‘文明礼物’不会被地质灾害破坏。”
3.生命信号象限
【表层生命】:广泛分布的菌毯类生物(颜色从浅绿到深绿,推测为光合自养型)|淡水区域发现单细胞藻类(与地球蓝藻相似度60%)|无多细胞动物迹象
【深海生命】:热液喷口区域检测到化能合成菌(代谢产物含硫化氢,与地球深海热泉生物群落结构相似)|无复杂生态链(处于生态演化早期阶段)
【生态评估】:稳定、原始、无竞争优势物种(地球生物介入后不会破坏原有生态平衡)
“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埃莉斯舰长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容,“原始生态系统有足够的包容性,我们的‘礼物’不会成为入侵物种,只会为它提供更多演化可能性——完全符合《播种协议》的‘无干扰赠与’原则。”
4.投放点评估象限
屏幕上出现“希望之星”的三维模型,赤道附近一片平缓的绿色的区域被标为“优先投放点”:
【投放点名称】:绿原区(因广泛覆盖浅绿色菌毯得名)
【地形】:海拔差≤50米,无岩石裸露,土壤为腐殖质土(有机质含量3%,适合种子萌发)
【周边环境】:距离蓝眼湖15公里(可提供稳定水源)|距离死火山100公里(地质安全)|光照时间:每天14地球小时(符合作物生长需求)
【投放点面积】:100平方公里(足够容纳所有“文明礼物”,且不会过度集中)
莉娜看着“绿原区”的细节图,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滑动——那里的菌毯看起来柔软而湿润,像是铺在大地上的绿色地毯。“奥丁,”她轻声说,“模拟G17代小麦在绿原区土壤中的生长周期。”
全息屏上立刻出现模拟动画:小麦种子在土壤中萌发,根系缓慢扎入腐殖质土,幼苗在恒星光照下生长,28天后长出麦穗,45天后成熟——整个周期比在飞船上缩短了5天。“因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且光照稳定,”奥丁解释,“豌豆和番茄的生长周期也会相应缩短,发芽率预计可达95%以上。”
“启动‘文明礼物’投放准备程序。”埃莉斯舰长的声音在甲板上回荡,“各部门汇报准备情况。”
1.生命库准备:基因的传承
莉娜和艾莎走进位于飞船底层的生命库,这里的温度比其他区域低5℃,空气中弥漫着液态氮的淡淡凉意。生命库中央的环形架上,存放着数十个透明的基因晶体舱,每个舱体上都刻着物种名称和世代编号——“G1-北方白犀牛”“G5-巴西栗树”“G17-小麦”“G17-豌豆”“G17-番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