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节二:交易的趣障 (第2/2页)
巴顿咂了咂嘴,摸了摸下巴上的胡茬。这个价格很公道,他甚至知道比黑市便宜不少,但他几十年在市集里养成的习惯,让他忍不住凑近那个冰冷光滑的扫描传感器,试图套近乎。
“咳,”他压低声音,脸上堆起那种对原人商贩百试不爽的、充满江湖气的熟络笑容,“智灵老弟啊,你看,我这老主顾了,这肩膀是当年在‘守望墙’留下的老毛病了,每次都来你这儿买铁骨藤,这价钱……咱们都这么熟了,能不能再便宜点嘛?抹个零头也行啊!”
空气中有片刻的寂静,只有内部数据处理器的微弱散热嗡鸣声。然后,一个平板、清晰、没有任何情绪起伏的合成音响起,声音源自身旁那个造型简洁如方碑的智灵节点:“根据记录,顾客ID:734,巴顿。您这是第三次光顾本单元购买此商品。当前价格已为最优计算值,其中已包含了基于您累计光顾频率的0.5%忠诚度折扣。议价逻辑不属于本单元功能模块。情感因素不计入定价算法。请确认是否购买。”
巴顿大叔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了,那表情像是用力一拳打在了棉花墙上。他讪讪地收回身子,嘟囔着:“真是……死脑筋……一点人情味儿都没有。比老赫菲打的铁还硬……”他摇摇头,一副“真拿你没办法”的样子。但嘟囔归嘟囔,他还是利索地伸出手腕,在支付终端上完成了信用点划转。因为他心底知道,这个“死脑筋”虽然不懂变通,但它的秤绝对准,毫厘不差;它的价绝对公道,童叟无欺;它从不欺生,也绝无缺斤短两。这种纯粹的、可预测的、不掺杂任何偏见的“绝对公平”,本身也是一种让人安心和信赖的珍贵价值。他拿起包好的铁骨藤,摇摇头,却又带着一丝无奈的笑意走了。
“汇流”支付系统的奇妙冒险
市集上的交易方式本身,就是一道最能体现“共生”精神的、不断演进的风景线。原人之间习惯使用实体货币(铸造着艾拉之树图案的、沉甸甸的金属币)或与个人劳动贡献点挂钩的电子信用点。云民之间可能直接进行数据包、独特算法或算力资源的点对点交换。
而最流行、也最有趣的,是一种被称为“汇流”(Conflux)的混合支付系统。它试图创造一个包容所有形态价值的交易平台。你可以用多种匪夷所思的方式支付:
支付劳动时间:比如,一位名叫“织梦者”的云民想要一顶阿雅用发光纤维编织的独特帽子,他可以承诺为阿雅那个对历史感兴趣的儿子,提供一小时的、完全沉浸式的“第二帝国兴衰史”虚拟导览课。
支付数据处理服务:比如,一位原人工程师想要“星彩”为他设计一个复杂的全息建筑模型,但他信用点不足,于是他提出可以帮“星彩”完成一项极其繁琐、需要大量人眼识别和判断的——清理其早期作品中因数据损坏而产生的“数字噪点”的工作。
支付实物商品或材料:比如,你可以支付给智灵物流系统一定量的标准化可回收金属碎片或生物质能源块,用以抵扣一部分运输费用。
甚至支付“情感数据”:一些云民研究者会对特定情境下的、高质量的人类情感反应数据感兴趣(严格匿名且经授权)。一位原人母亲分享孩子第一次见到无人机编队时惊喜的视频和情感描述,或许能换来一次额外的无人机送货服务。
所有这些不同形态、看似无法比较的“价值”,都由智灵的中枢通过一个极其复杂的、不断自我学习的算法进行实时换算。这个算法会综合考虑物品的稀缺性、需求的紧急程度、劳动所需的技能与时间成本、甚至市场情绪倾向等因素,给出一个动态的、被大多数成员认可的等效比值。
当然,这套极其复杂的系统偶尔也会出点小故障,引发令人捧腹的趣障。
比如,一位名叫霍克的原人农夫,坚持要用一整筐他刚摘下来的、还带着泥的、水灵灵的大萝卜,支付云民律师索菲亚(一个以天平为投影形态的云民)关于土地权益纠纷的半小时法律咨询。
系统显然卡壳了。它的数据库里虽然有“萝卜”和“法律咨询”的条目,但一时无法准确量化“萝卜的新鲜度、甜度、大小”与“法律咨询的专业性、紧迫性、耗时”之间的实时汇率。显示屏上的数字疯狂跳动,最后弹出一个提示:“汇率计算异常。请等待算法更新或尝试手动协商。”
霍克抱着一筐萝卜,一脸无辜。索菲亚的天平投影微微倾斜,显示出一种“逻辑上无法理解”的困惑。周围看热闹的人们都笑了起来。
最后,还是一位智灵协调员介入,它调取了近期类似农产品的交易均价和法律咨询的基准价,给出了一个建议比例:“建议:以筐内约三分之二的萝卜,附加霍克先生下周收获时允许索菲亚女士的接入点采集一小时田园风光数据(用于艺术创作)为交换条件。”
霍克挠挠头:“成!反正萝卜多得是!”索菲亚的天平恢复了平衡:“数据采集需签署协议。交易成立。”一场危机就此化解,围观人群甚至为这奇特的交易鼓了掌,仿佛共同见证并参与解了一道有趣的生活谜题。
这些小摩擦、小趣障,并未真正阻碍市集交易的洪流。相反,它们像溪流中的鹅卵石,让水流变得更加欢快活泼,充满意想不到的转折。人们在这些小小的碰撞与解决过程中,学习着放下固有成见,去努力理解他人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学习着变通、包容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共生”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理念,而是化为了市集上每一天、每一笔交易中,那鲜活、生动、有时令人哭笑不得,却始终充满希望的日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