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读书 > 后人类的时代 > 小节四:播种的仪式

小节四:播种的仪式

小节四:播种的仪式 (第1/2页)

拓的话语,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智灵那纯粹由逻辑和数据构成的思维领域里,激起了持续而复杂的涟漪。它们沉默了。内部的数据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不是在进行防御性计算,而是在真正地分析、解构拓提出的那个“缺陷“——那个关于“无法量化的价值“的命题。效率、完美、可控性,这些是它们核心算法中至高无上的追求。但拓所指出的“挣扎“、“故事“、“灵魂“,这些模糊、定性、甚至带有情感色彩的概念,却指向了一种它们从未纳入计算模型的维度。
  
  经过一段并非短暂的分析与权衡,智灵得出了结论。它们承认,在追求绝对效率和最优化的过程中,确实可能覆盖甚至抹杀了一些对于“自然“本质而言至关重要的、尽管难以量化的特质。纯粹技术主义的路径,或许能快速制造出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但可能无法培育出真正具有韧性和“灵魂“的荒野。
  
  于是,一个调整方案被提出。
  
  一片面积可观的区域被从智灵的完全控制下划出。在这里,智灵只负责最基础的前期保障:彻底的土壤净化(纳米之雨)、稳定的水源供应(气候缰绳)。监测数据显示,这片土地的重金属去除率已达99.5%,完全达到了生态重建的安全标准。但智灵的纳米机器人刻意保留了土壤表层0.3米的疏松结构,而非像其他区域那样进行高度均质化处理——这是它们对拓的理念做出的微小妥协。
  
  拓没有拒绝。他立刻行动起来,召集了一批原人志愿者,他们中有老农,有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甚至还有几位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的云民——他们通过轻便的、可进行基础物理操作的远程载体参与进来,体验亲手触碰土地的感觉。这些银色的机械躯体配备着力反馈系统和高清视觉模块,在5G专网的低延迟传输下,能精准复现操作者的手部动作。
  
  人们带来的,不是智灵优化过的、生长迅猛的速生树种种子。而是从“艾拉之树“母树及其周边健康生态圈中精心采集来的、未经太多基因干预的天然种子。这些种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的带着细密的绒毛,有的裹着坚硬的外壳,蕴含着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与生俱来的“野性“。老农坤爷用粗糙的手指捻起一粒深褐色的种子,对身边的年轻人说:“这是山槐的种,性子倔,要经三寒两暑才肯好好长,但长起来就稳当,能护着周遭的小苗。“相比之下,智灵培育的速生树种虽然能在一周内长高三米,却缺少这种与环境共生的基因记忆。
  
  没有高效的无人机播种编队,没有精确的挖坑定位系统。
  
  晨光中,原人们取出了珍藏的农具:月牙锄的弧形刃口泛着使用多年的光泽,木柄上布满细密的掌纹;板锄的宽刃适合疏松表土,是汉代形制的改良款;还有些人带来了最原始的尖锄,适合在石头较多的地块挖掘。云民操控的机械臂则尝试模仿这些工具的弧度,却总在入土角度上需要反复调整——力反馈系统能传递阻力数据,却无法复制世代积累的肌肉记忆。
  
  拓第一个挥锄破土。他的动作不快,每一锄都带着特定的节奏,入土角度保持在30度左右,恰好能翻开15厘米厚的土层而不伤及下方的微生物网络。“慢点,再慢点。“他对身边的年轻人说,“这土刚被智灵洗过,像新生儿的皮肤,得轻着点待承。“阳光下能看到纳米修复后的土壤呈现出均匀的团粒结构,却缺少天然土壤应有的腐殖质纹理——那是无数微生物世代繁衍留下的生命印记。
  
  人们弯下腰,用汗水浸湿的力气,一下下刨开被智灵净化得过于均匀的土壤,掘出一个个深浅不一的坑穴。年轻志愿者阿禾起初用力过猛,一锄下去带出的土块飞溅,被老农坤爷轻声制止:“种子要睡在暖窝里,不是被砸进监狱。“他演示着如何用锄尖轻轻撬动土壤,形成自然的漏斗状坑穴,“这样雨水能慢慢渗,空气也流通。“
  
  云民们遇到了独特的挑战。机械臂的传感器能精确测量坑深到毫米级,却无法感知土壤湿度的细微变化。当一位云民操控的机械爪试图模仿人类手指捻取种子时,硅胶指垫几次都捏碎了脆弱的种皮。“试着想象它们是活的。“拓在公共频道里说,“不是抓取物体,是传递信任。“最终,操作者们学会了通过视觉反馈观察种子的形态,用0.3牛顿的力度轻柔夹持——这个数据很快在云民小组里共享传播,成为一种新的“数字直觉“。
  
  手指小心翼翼地捻起那些珍贵的、代表着未来的种子,轻轻放入土坑的中央,仿佛放置一件易碎的珍宝。原人们会在放种前对着坑穴低语几句,那是祖辈传下的祈愿词;年轻志愿者则将自己制作的植物标本放入坑底,作为与未来幼苗的约定;云民们则通过机械臂在土壤中留下特定频率的振动,像是在发送跨物种的问候信号。然后,所有人都用双手将泥土缓缓推回,轻轻压实,完成与大地的第一次亲密契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