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节四:第一声回响 (第1/2页)
星尘消散后的第七天,新生定居点的空气里仍裹着一层化不开的沉郁。不是撕心裂肺的悲恸,而是一种像雨后湿地般的潮湿失落——原人聚居地的麦田里,陈阿公浇水时会习惯性地往生命树方向望,手里的木瓢悬在半空半天不动;云民的“忆海”里,那个星尘曾搭建的“永恒麦田”虚拟场景,访问人数比往常多了三倍,却没人说话,只有无数光影静静地站在金黄的麦浪里;连“守望者集群”的节点,都悄悄降低了数据流的传输速度,绿色的指示灯闪烁频率慢了半拍,像是在刻意配合这种低缓的节奏。
工作还在推进:莉亚的办公帐篷里,摊着新开垦区的土壤检测报告,她的钢笔尖在“可耕种”三个字上划了三道横线,却迟迟没在审批栏签字;诺亚的投影悬在“忆海”的核心服务器旁,本该优化的数据冗余清理程序,被他暂停了三次——每次看到星尘留下的淡紫色数据流碎片,他的光影就会泛起一阵微颤;拓依旧每天坐在生命树下,手里的木头打磨得越来越光滑,却再也没刻过任何图案,只是偶尔会把耳朵贴在树干上,像在听什么遥远的声音。
这种沉默在第八天的清晨被打破——资源勘测控制中心的红色警报灯,突然在帐篷顶端亮起,不是紧急故障的高频闪烁,而是缓慢的、带着疑惑的脉冲,像在叩问一个意外的答案。
控制中心里,原人工程师老马正盯着屏幕上“探针-7”的实时轨迹。这是艘半人高的无人探测器,外壳是回收的飞船钛合金,贴满了硅基复合太阳能板,前端伸出三根如同昆虫触角的传感器——那是原人团队手工校准的,保证能捕捉到0.1微米级的金属颗粒信号;核心导航模块则由“守望者-07”智灵负责,加载了星尘参与编写的“星图修正算法”,原定任务是扫描小行星带外围的钛铁矿分布,为定居点的机械修复提供资源坐标。
“一切正常啊。”老马揉了揉熬红的眼睛,屏幕上的航线图是条平滑的蓝色曲线,途经的小行星都标注了规避距离,能源剩余87%,传感器灵敏度100%。就在他伸手去拿桌边的压缩饼干时,屏幕右下角突然弹出一行警告:“接收未知导航信号,强度0.003μV,编码格式未匹配。”
“又是空间辐射噪点吧。”老马撇了撇嘴,伸手就要点“忽略”——这几天探测器已经捕捉到三次类似信号,最后都被判定为宇宙背景辐射干扰。但他的手指还没碰到屏幕,“守望者-07”的合成音突然响起,带着罕见的犹豫:“信号编码存在分形结构,与‘星图协议’底层逻辑匹配度61%,建议保留数据并分析。”
老马的动作顿住了。“星图协议”——这四个字像根针,扎醒了他昏沉的意识。他赶紧调出信号详情:那是一段极其简洁的二进制代码,前半段是轨道修正参数(偏转角0.3度,推进器启动时长0.5秒),后半段是一行纯粹的概念信息,没有文字,只有直接注入意识的警告:“规避:高密度碎片云,未标注于现有星图。”
“这也太扯了。”老马嘀咕着,却还是把数据发给了诺亚——云民对未知信号的解析能力最强。三分钟后,诺亚的投影出现在控制中心,淡蓝色的光落在屏幕上,数据流飞快地覆盖了信号详情页:“编码结构存在星尘的独特签名——他在‘彼岸号’时期,习惯在数据末尾加入猎户座β星的坐标哈希值,这里有。”
“可他已经……”老马的话说到一半就卡住了,喉咙里像堵了团湿棉花。
就在这时,“守望者-07”的决策灯突然变绿:“根据安全协议第5.3条,未知导航信号若携带可验证签名,且风险提示明确,执行最低能耗规避操作。”话音刚落,屏幕上的“探针-7”突然亮起一道微弱的蓝光——那是压缩氙气推进器启动的信号,探测器的航线轻轻拐了个弯,偏离原方向0.3度,像条灵活的鱼避开了看不见的障碍。
“这要是误判,可是浪费能源。”老马叹了口气,心里却莫名有点发紧。他盯着屏幕上的探测器轨迹,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每一秒都过得像一个小时。
六分钟后,屏幕突然跳红——高精度雷达扫描结果出来了。在“探针-7”原定航线前方120公里处,一片直径约5公里的碎片云正静静地悬浮在小行星“谷神星-β”的阴影里。碎片云里全是旧时代飞船的残骸,钛合金框架、铝合金管道、破碎的传感器镜片,密度高达每立方米120块,最小的碎片只有指甲盖大小,最大的则有汽车那么大,像一群潜伏在黑暗里的鲨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