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什么是大局,什么又是大体呢? (第1/2页)
古比雪夫飞机制造厂,位于伏尔加河沿岸,距离莫斯科足有一千公里。
飞机制造厂之所以搬倒这里,是因为卫国战争时期,德国人打到了莫斯科。
为了保持战争时期工业制造能正常进行,就下令将位于乌克兰以及莫斯科周边的工厂大部分都开始往远东方向搬迁。
莫斯科第一飞机制造厂,就搬来了古比雪夫,也就是现在的古比雪夫飞机制造厂。
而与之一同搬来的有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坦克与装甲车辆工厂、火炮与弹药厂、莫斯科第一轴承厂、重型机械与机床厂。
为了维护好这个苏联战略大后方。
除了这些军工厂迁移到了这里之外,电力系统、化工系统、保障伏尔加河的机车运输生产线以及罐头工厂、面粉面包工厂都给搬来了。
可以说,这就是苏联的三线建设。
而要论哪家工厂最为重要,那毫无疑问就是古比雪夫飞机制造厂。
在冷战期间,古比雪夫该厂成为图波列夫设计局主力生产基地,承担图-95战略轰炸机、图-154客机及安-140运输机的制造任务。
其中图-154客机以900公里/小时巡航速度成为苏联最成功的喷气客机,累计生产超千架。
但图-154也有自身的技术局限,比如燃油效率仅为西方同代的3倍。
不过图-154作为苏联最成功的民航客机,肯定也是有自己的优势的,比如结构坚固、维护成本低,是典型的苏式产物,庞大且耐用。
所谓的燃油效率问题,在苏联时代,根本就算不上是什么缺点。
因为苏联本身就是全球最大的产油国之一。
只是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像苏联那样是个产油大国,所以无法大规模卖到苏联体系之外的国家。
因此,市场十分有限。
但这个缺点,对于此时的中国来说,并不是什么毛病,至少对于寻求大规模发展航空运力的川航、厦航来说并不是一个缺点。
也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忽悠,2000年后,俄罗斯竟然宁愿花大成本去进口空客波音,反而以环保和经济性劣势把图系列民航客机给淘汰了。
俄罗斯也是失了大智。
不过这其实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古比雪夫飞机制造厂,是设计局协同模式,隶属图波列夫设计局生产体系。
设计局负责研发,工厂负责量产,形成“设计-制造”一体化链。
苏联崩溃之后,图波列夫设计局工程师大量流失,被波音、空客成建制般挖走,就连国内也分到了几口汤。
没了工程师,又如何生产?
毕竟在俄罗斯时代,有太多的军工技术,想要维持生产,都必须得往上考古。
这些历史,秦远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但是哪怕如此,这并不妨碍,他在这火中取栗。
从燕京飞到莫斯科之后,他通过军队和银行的关系与苏联航空局取得了联系,对方听到七架图154的订单,是又惊又喜,他们的飞机可很久没有接到订单了。
然而,订单能否落地,关键不在航空局,而在图波列夫设计局和它的生产基地——古比雪夫飞机制造厂。
于是,秦远来到了这里。
接待他的是阿列克谢·安德烈耶维奇·图波列夫——传奇飞机设计师安德烈·图波列夫之子。
同样声名显赫的飞机设计师,如今也是这座工厂的掌舵人。
阿列克谢·图波列夫年过六旬,眉宇间依稀可见其父的坚毅,但眼神深处却难掩疲惫与忧虑。
工厂的困境他比谁都清楚:订单稀少,资金匮乏,工人工资拖欠,士气低落。
更严峻的是,古比雪夫作为远离莫斯科的工业孤岛,物资供应极其困难!
工人生活困顿,连基本的肉食、水果都成了奢侈品。
秦远的到来,以及提出的七架图-154的订单,可以说解了图波列夫设计的燃眉之急。
只是在支付方式上双方没有达成一致。
阿列克谢想要的是美金和卢布,想用这些钱从国际上购买先进设备,完成设计局的下一步研究。
但秦远和民航局,约好的方式是以物易物。
是用大量的物资,来换回这七架飞机。
这下子,双方就僵持住了。
“这个阿列克谢真是个犟种,和他那位老爹是一模一样。”
民航局的人吐槽着:“怎么就分不清轻重呢?美元换来的设备,能当饭吃吗?现在局里面,厂里面多少人饭都吃不饱,这么多物资如果换过来,别说是古比雪夫飞机制造厂能舒服好几年,就是整个航天系统,整个古比雪夫都能因此受益。”
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神一直往秦远这边飘。
显然,他这话就是说给秦远听的。
目的就是稳住秦远,不想秦远丧失耐心,以至于失去了这来之不易的订单。
这位民航局的科长,看秦远没什么反应,说道:“秦先生,您放心,阿列克谢局长那边我会帮你说服的,他是个顾大局的人。”
“顾大局”秦远笑了笑,没有说话。
他站在古比雪夫宾馆二楼,看着不远处的灯光点点,询问道:“谢苗科长,那边的厂房是做什么的?”
全名为谢苗·米哈洛维奇的谢顶男人,走到窗边,顺着秦远指着的方向看去:“哦,那边是哈尔科夫航空发动机厂,原来是337号发动机制造厂,卫国战争时期,国家担心德国人空袭,增调了九万名囚徒紧急建设起来的厂子,听老一辈说当年为了建立这家工厂,赶工期,每天要累死三十多人。”
说到这里的时候,他显得心有余悸:“当年是真的惨啊,一边要疏散搬迁,一边还要生产,每天都有任务,耽误任务听说还会枪毙,有些工人忍受不了这种高强度的强制劳动,宁愿自残去前线和德国人打仗,也不愿意在工厂里待着。”
“幸好啊,这些同志的牺牲是有意义的,我们最终也赢得了胜利!”
秦远没有将这些牢骚话听在耳边,而是将目光看向更远处,看向四周。
“那发动机厂旁边是不是也是工厂,那边,还有那边是不是都是厂房?”
“是,那边是拉夫斯基格勒拖拉机厂,那边是哈尔科夫坦克厂,还有这里,是克拉马托尔斯克重型机械厂,这里可坐落着我们苏联最大的轴承厂,可以说,整个飞机制造的工业体系,都能在古比雪夫找得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