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结案 (第2/2页)
“公会那边确认了,
‘共鸣会’是真实存在的极端组织,
目的极其危险,擅长技术窃取和改造。”
江辰言简意赅地传达了关键信息,
“‘齿轮’是他们的标记之一。
‘工匠’很可能是他们的技术执行者。”
宋安时并不意外,但眼神更冷了几分:
“与我们的侧写吻合。
一个拥有技术狂热且目的邪恶的隐藏组织。”
两人面对着白板上那些依旧未能有效串联的线索,
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对手不仅隐秘,
而且拥有可怕的目标和可能远超想象的技术能力。
就在这时,
宋安时的内部邮箱响起了一声最高优先级的加密提示音,
来源是一个无法追踪的匿名节点。
她与江辰对视一眼,点开了邮件。
里面没有任何发件人信息,
只有一个冰冷的纯文本附件。
文档以一种近乎机械的精准和冷静,详细罗列了前五起毒针谋杀案,
包括周伟明模仿的王志案的所有技术细节:
精确到毫秒的作案时间、经纬度坐标、环境温湿度及光照数据。
每一例所使用的、经过微调适配目标的复合生物毒素精确配方与注入参数。
所选定的每一个监控盲区的计算依据、基础设施干扰手法的具体实施方式。
甚至包括对受害者生命体征衰减过程的冰冷“观测日志”。
作案动机栏,对于前五起,只有一行字:
“淘汰有缺陷的旧型号组件。”
对于王志案,则标注为:
“低劣仿冒行为污染数据集,已予以清除。”
文档的最后,是一段留给收件人的话:
“致不懈的追踪单元:
赞赏你们的持久性,尽管效率低下。
‘精密清除’协议验证阶段已结束,数据采集达标。
‘工匠’运算单元已离线归档。
终止无意义的追踪循环。
你们的目标索引不存在。
共鸣会·技术归档部”
......
邮件是定时发送的。
技术部门的反向追踪如同石沉大海,
信号在无数个匿名节点间跳跃后,
彻底消散于全球网络的混沌背景噪音之中,无迹可寻。
办公室内一片死寂。
他们得到了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犯罪记录,
近乎完美地还原了案情,
甚至间接坐实了“共鸣会”的存在和其冰冷的技术视角。
但这也像一记无声的耳光,
宣告对方早已俯瞰并嘲弄了他们的全部调查努力,
并以一种施舍般的姿态,为这场追逐画上了休止符。
“工匠”如同从未存在过一般消失了。所有的线索,在这一刻彻底蒸发。
案件,被迫走到了无奈的终点。
“结案!”
宋安时关闭文档,声音平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冰冷,
“报告由我撰写。
结论:模仿案凶手周伟明已落网。
前序系列毒针案,系流窜高危魔物所为,
身份不明,现已逃离京海市辖区,建议予以封存。”
这是目前唯一符合程序且能向公众交代的处理方式。
江辰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点了点头。
他虽想说些什么,但他知道,
以他现在的能力,这件事他还不足以解决。
他走到窗边,
俯瞰着下方车水马龙、霓虹璀璨的京海市。
城市的阴影依旧浓重,
那只名为“共鸣会”的庞大暗影巨兽只是慵懒地展示了一下它利爪的寒光,
便再次蛰伏于更深的黑暗之中。
但他们知道,它从未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