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算法初现锋芒 (第2/2页)
那是一份看似详实、逻辑严密的数据模型,专门用于诱导监视者深入追踪,甚至可以反向暴露对方的监控手段和后台路径。
而真正有价值的核心算法,则早已完成加密转移,藏匿于一个连他自己都难以察觉的隐藏分区中。
第一步棋,已经落下。
翌日清晨,阳光透过科研所窗外的梧桐叶洒进会议室,微尘在光束中缓缓飘浮。
林修远刚踏入医院,手机便震动起来。
来电显示:“市卫健委-陈教授”。
林修远心中一动,接通电话。
“林医生,我是陈志远。”电话那头传来一位年长学者低沉而凝重的声音,“你昨晚提交的那份关于‘新型抗生素肾毒性风险’的分析报告,我已经仔细阅读过了。内容非常专业,逻辑严谨。”
林修远没有打断,静静地听着。
“更关键的是,”陈教授顿了顿,语气微微加重,“就在你提交报告后的数小时内,我们收到了来自江城第一附属医院、市中心人民医院以及省立医院三家单位上报的共六例急性肾损伤病例,用药史均涉及你提到的这款新药——‘诺克西林’。”
这正是他在运行智能诊断系统时偶然发现的问题:一款刚刚通过审批上市不久的广谱抗生素,在某些特定基因型人群中存在极高的肾毒性反应风险。
原本临床试验阶段并未暴露出这一问题,但借助系统对海量病历数据的交叉比对,林修远敏锐地捕捉到了潜在危险。
“我建议立即暂停该药物的临床使用,并启动再评价程序。”他在报告中写道。
此刻,电话那头传来陈教授的肯定:“你的判断是正确的。我们正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是否发出临时禁用通知。”
挂断电话后,林修远站在医院门口,望着人流穿梭的门诊大厅,嘴角轻轻扬起。
“第一步,走稳了。”
上午十点,市卫健委正式发布通告:
>“鉴于近期出现多例疑似与新型抗生素‘诺克西林’相关联的急性肾损伤病例,根据专家建议,即日起暂停该药品在我市所有医疗机构的临床使用,相关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
这条消息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各大医学论坛也开始热议此事。
有人质疑:“一款刚过审批的新药,怎么会这么快就出问题?”
也有人惊叹:“是谁发现了这个问题?这份报告的专业程度太高了!”
更有业内人士开始猜测:“难道是我们医界出了个‘未来医生’?”
而在江城市人民医院科研所内部,一场风暴也在悄然酝酿。
刘国栋坐在办公室里,手中握着一份打印出来的报告复印件,眉头紧锁。
那是林修远提交给市卫健委的那份预警报告。
“一个实习医生,竟然能提前预测出药物不良反应?”他喃喃道。
技术员昨晚截获的信息已经整理完毕,结果显示:林修远调取的数据范围远远超出其课题申请范围,且部分数据访问权限尚未获得正式授权。
更重要的是,他们尝试追踪林修远的终端访问记录时,竟被一段复杂的代码反向引导至一个虚假的日志服务器,差点暴露了自己的监控行为。
“这不是普通的实习生。”刘国栋心中警铃大作。
他拨通了几个重要号码,声音低沉而冷峻:“召集科研所骨干,下午三点开会。我们要好好查一查这个林修远,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与此同时,林修远正带着徐璐进入遗传科门诊区,准备进行下一阶段的算法测试。
走廊尽头,一名穿着白大褂的老者冷冷扫了一眼他们,转身离去。
那人正是遗传科主任赵文杰,一贯以保守顽固著称,素来反对任何未经权威认可的“非传统医疗技术”。
“赵主任好像对你很不满。”徐璐小声提醒。
林修远淡然一笑:“他越不满,说明我们越接近真相。”
但他毫不畏惧。
因为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