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医学擂台上的风暴来袭! (第1/2页)
江城市青年医师学术论坛现场,气氛热烈。
台下座无虚席,灯光聚焦在中央舞台之上。
林修远站在讲台上,身着整洁的白大褂,神情平静如常,目光却带着一丝锐利。
他身后的大屏幕上,一张张病例图像、基因测序图谱和AI模型结构缓缓展开,仿佛一道通往未来医学的大门,正徐徐向世人敞开。
“各位同仁,”林修远声音不高,却清晰有力,“这是一名先天性凝血障碍合并免疫缺陷的患儿,传统手段难以确诊。”
屏幕切换,一张稚嫩的脸庞出现在众人眼前——小宇,七岁男孩,面色苍白,身上布满青紫瘀伤,眼中却闪烁着倔强的光。
“他的病情复杂而罕见,常规血液检查无法准确判断病因,免疫功能检测也呈现矛盾结果。”林修远继续说道,“但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我们发现了一个关键点:X染色体F8基因复合杂合突变。”
此言一出,会场中顿时响起一片低声议论。
赵文杰坐在前排,眉头微皱,眼神冷峻。
他旁边几位年长专家交换了一下眼神,显然对这个“F8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的说法并不认可。
其中一位老专家忽然开口:“这种说法并无文献支持,你是在创造新病吗?”
全场哗然!
有人震惊,有人疑惑,还有人开始翻阅手机资料试图验证。
而更多年轻医生则屏息凝神,等待林修远的回答。
林修远微微一笑,并未动怒,也没有急于反驳。
他轻轻一点鼠标,调出一份详尽的测序数据报告,并将之与全球基因数据库中的已有记录进行比对。
“这不是创造,而是发现。”他语气坚定,“这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我们正在填补空白,而这些空白,正是未来医学必须面对的挑战。”
他顿了顿,环视全场,目光扫过那些怀疑的眼神,也落在几个眼神闪亮的年轻医生脸上。
“以这个病例为基础,我提出一个设想:基于mRNA的基因修复技术,在临床个体化治疗中具有巨大潜力。我们可以精准修复患者的特定基因缺陷,而不是仅依赖传统输血和免疫抑制疗法。”
他说完,屏幕上随即跳出一项尚未面世的技术概念示意图——精准靶向治疗路径模拟流程。
会场内,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几秒。
年轻医生们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不少人已经拿出笔记本开始记录,甚至有人忍不住轻声惊叹。
但与此同时,赵文杰的脸色愈发阴沉。
这位遗传科主任一直坚持传统诊疗方式,认为医学发展必须稳扎稳打,而非靠空谈“未来科技”。
他对林修远这套理论嗤之以鼻,更对他如此年轻就站上主讲席位感到不满。
就在林修远准备继续讲解时,赵文杰突然冷笑一声,打断道:
“你这些理论听起来很先进,但临床上能落地吗?别忘了,医生面对的是真实病人!”
此言一出,会场气氛骤然一紧。
所有人都看向林修远,等待他的回应。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迎上赵文杰的目光,眼神沉静如水。
这句话犹如一记重锤,砸在了现场每一个人的心头。
赵文杰脸色一僵,他没想到林修远竟敢如此直白地反驳自己这个资深主任的话。
他冷哼一声,正欲再说什么,却被旁边一位老者轻轻按住手臂。
“听他说完吧。”那位老者低声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兴趣。
陈教授,这位来自市卫健委的权威专家,一直坐在嘉宾席上默默观察着整个过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