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为什么华夏古代明明侵略性不强?却能拥有大片领土? (第2/2页)
于是纷纷站了出来,对他开始了指责。
“皇上,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可这噶礼竟然胆敢做出弒母之举,可谓天理不容!枉为朝廷命官,皇上,此人应当革职查办!”
“还有乡试舞弊,这是罪加一等!”
“臣请命带兵前往江南地区,将其抓拿归案!”
“皇上,臣也请命!”
墙倒众人推。
活脱脱的罪证摆在面前,无人可以为他辩护。
即使是平日里和噶礼有过一些交情的官员,此时也立即对他展开了破口大骂,疯狂的想要和他撇清关系。
最终康熙下令派了人作为钦差,前往江南把噶礼抓来,革职查办。
而此时远在江南的噶礼直接懵了,好端端的坐在家里,怎么突然间就被皇帝知道自己科举舞弊的事情了吗?
……
视频继续不断的往下刷着,之后又出现了【炸豆腐】【香菇素羊腿】【兵部面条】的美食复刻。
看得古人一阵嘴馋的同时也在暗骂当官之人的奢侈。
吴承恩就是其中之一。
完全意想不到一根面条,一块豆腐,居然也需要如此之多的工艺来制作?
跟自己往日里的吃食真的是截然不同。
自己虽然也当过官,可却只是一个八品微末小官,俸禄不高,生活拮据。
平日里吃的豆腐最多也就是像咸菜滚豆腐那个程度,面条也只是清汤挂面,哪里听说过用半岁大的小鸡雏配上几十种调料,研磨成粉后制作而成的面条?
寻常百姓根本消费不起。
而现在他知道了。
原来,“天宫”之上的神仙们吃的除了是龙肝凤胆以外,还有更多做法讲究且繁琐的玉盘珍羞!
随便一道,就是普通人家一年的花销!
自己的想象力,终究是太有限了。
根本无法想象出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
看完美食复刻视频的刘斌继续往下翻着,翻出了一条讨论帖:【为什么华夏古代侵略性明明不强,却能够拥有那么大片的领土?】
是啊,为什么呢?
看到这问题的历朝史官装傻充愣:“这个……我也不知道啊,长城是为了抵御异族入侵才在边境修建的,后来不知怎么回事全部都移到境内了。”
“可能这就是大自然的伟力吧。”
大汉史官在装傻充愣,而看到这个问题的匈奴人却直接破防落泪:“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评论区:
「华夏历史上的入侵记录其实很少,几千年来关于国土是怎么来的?其实只需要一句话就能够概括:不服王化。」
「翻译一下就是:你甚至不愿意叫我一声爸爸。」
「蛮夷不服王化,不敬天使,犯上作乱,才有战祸。
而我们是上承天意,下顺民心,行王道持正气,奉王命而问罪遐荒,以解民倒悬,放伐桀纣。」
「很多民族种地不会,织布不会,炼铁不会,tmd养猪都不会,我辛辛苦苦教你收点税,你居然还有意见?」
「华夏:“来者不善啊。”
蛮族:“您才是来者。”」
「tmd,大汉的界碑还在追我。」
「主要是咱们的历史对于打了胜仗的事情几乎都是一笔带过,至于怎么打的胜仗,又为什么打,你别管。」
「五千年辉煌一笔带过,一百年屈辱史上下两册。」
「灭国十二,遂霸西戎。
12个国家在史书中就值八个字,而他们的名字叫什么?过往是谁?有什么样的文化和历史?史书中一个字都没写。
当年西域36国怎么消失的?在史书中也一个字没提。
嗯,确实没啥侵略性。」
「《阿房宫赋》的课文大家都学过吧?开篇第一句秦统一六国就只用了六个字:六王毕,四海一。
但秦朝的覆灭却用了整整514个字来剖析、告诫、反思。
虽然这只是一篇赋,而不是史书,但也可见一斑。
我们那迷人的老祖宗对于胜利是多么的轻描淡写,对于失败又是多么的痛心疾首。」
「这一点已经在我们当今的社会方方面面都有体现。
张三表现良好一语带过,李四犯错写3000字检讨。」
「我78年的,第一次知晓近代史的屈辱,是小学三年级还是四年级,家里翻出来一本没封面的书,上面竖着的两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感觉这话酷,于是津津有味看起来。
书从鸦片战争开始说起,一路到太平天国、义和团、北洋水师、中华民国、各种赔款、各种不平等条约……看得我泪水涟涟直哭,想放又放不下。」
「汉人的出厂默认设置: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
大汉。
汉武帝尴尬地挠了挠头。
扫视了一眼在场的文臣武将,最终将目光定格在了史官身上。
张了张嘴,想要提醒一下史官,让他不要单单只记载那些已经被灭国家名字。
好歹也记录一下他们的人文和历史。
毕竟如果连大汉都不帮他们记史的话,以后也没人帮他们记了。
然而,当汉武帝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之后。
史官不乐意了:
“陛下,我大汉竹简珍贵,拿来记录这些已灭小国的事迹是否有些太过暴殄天物了?”
“还请陛下三思。”
汉武帝:“……”
“……”
“……那算了。”
不是我不想,实在是你们不值得啊。
……
大秦
嬴政眉头微皱。
死死的盯着视频中的一条评论。
上面说那篇名为《阿房宫赋》的课文详细的剖析、告诫和反思了大秦灭亡的原因。
所以大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啊?
又要怎么避免?
你们光是提出来,但就是不把课文拿给人看。
这不纯纯吊人胃口吗?
嬴政的内心被搞得心急如焚。
大清。
秦始皇不知道阿房宫赋的内容。
但雍正却是知道的。
并且还时常阅读,其中一段他最为印象深刻,也时常拿来警醒自己。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消灭六国的人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消灭秦国的人是秦王朝自己,而不是天下的人。
可叹!要是六国都能爱护自己的人民,就完全能够抵挡住秦国了。
要是秦国能够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甚至传到万世。
谁能够诛灭它呢?
是啊,如果一个国家真的受人爱戴那他们的国民又怎么忍心让他们灭亡呢?
而一个国家如果不受待见,那么他的国民又怎么会在他快要灭亡的时候不尽心尽力的去维护他呢?
一切的一切都是有因果关系的。
大秦的灭亡是如此。
大明的灭亡也是如此。
古往今来的任何一个朝代皆是如此。
那他的大清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阿房宫赋》后面可是还有着一句更为重点的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龙椅上,
雍正紧紧握住扶手,思考着该如何吸取前代王朝灭亡的经验让大清延续得更久,不至于灭亡呢?
冥思苦想许久,却怎么也想不出个办法来。
因为人性本来就是贪婪的,几乎每一个朝代的灭亡都跟士绅勾结、土地兼并、财富垄断有关。
自己在时还能够压制他们。
而当自己死后呢?
后世大清中有哪个皇帝能够把那些贪婪的人性给消灭掉吗?
显然没有。
而且自己的儿子弘历还是最贪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