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从他一生的作息来看,他就是个极度自律的人——!! (第2/2页)
赏罚分明,本就是明君的本色。
始皇自认也能做到用人唯才,但作为帝王,难免被情绪左右,一旦压不住情绪,判断便会失真。
“况且,这大清吸取前朝经验,把一切皇权的威胁尽数清除。”
“可惜……终究还是亡了。”
始皇帝是大一统王朝的奠基者,他开创制度,却也因无先例可循,只能摸索前行。
而最初的制度,总会有许多漏洞。
自秦亡之后,历朝历代无不从前车之鉴中汲取经验,以延续自家国祚。
清朝,正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
他们把历代灭亡的教训悉数吸纳,几乎将一切隐患清扫殆尽,让封建皇权走到了极致。
“父皇所言甚是。”
“我大秦是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父皇开国,又无经验借鉴,制度自然不够完善。”
“如今我们却能从天幕中吸取经验!”
扶苏眼神熠熠生辉。
大秦最大的问题,就是开创者的劣势。
当年缺乏经验,如今有了天幕视频,情况便不同了。
一来,帝王之间可直接交流,从中获取宝贵的信息;
二来,还能通过视频窥见后世各朝制度,择其优长,稍作改动便能借用。
毕竟这是几千年来无数智者不断打磨、完善的成果,比秦朝草创之制要周全得多。
“嗯,言之有理。”
“朕也欲与天幕中的诸帝深谈。”
始皇帝轻轻点头。
他承认,大秦吃亏在生不逢时。
十余年光景,还来不及打补丁,就已被推翻。
但若能参考后世制度,便能直接取长补短。
只是此事不可操之过急。
帝国初创,天下未稳,若贸然改制,反生大患。
此举,应当循序渐进,徐徐图之。
始皇心中暗下决意:大秦的脚步该放缓,由他与扶苏两代人合力,足以让大秦基业稳固!
……
汉武帝时期!
说到识人、用人,汉武帝刘彻不逊于任何人。
当年一个马奴,被他拔擢成大将军;长安顽童,成了叱咤漠北的冠军侯。
刘彻的眼光,何其独到!
“这乾隆帝,知人用人皆属上乘。”
“尤难得的是,他虽居深宫,却能凭奏折洞察前线局势。”
“此等本事,连朕都未必做得到。”
汉武帝对太子刘据缓缓说道。
在他执政的年代,几乎整日征战。
他与乾隆一样,从未亲历前线,只能依靠消息传递判断战局。
而将领如卫青、霍去病,常常率军深入数百上千里,消息迟滞严重。
要靠这些延迟的信息来分析前线,何其艰难!
若论军事成就,汉武帝与乾隆可谓旗鼓相当;
若论军事才能,却难分高下。
毕竟两人相隔两千多年,所处环境迥异。
但毋庸置疑的是,乾隆确实是清朝最懂军事的皇帝,而且没有之一。
他的谕旨、圣批、奏疏几乎完整留存,足可见证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