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鸟枪换炮 (第1/2页)
日影西斜时,四百料官船犁开一江碎金,缓缓泊向合江县东门外码头。
官船尚未停稳,岸边已是锣鼓喧天、舞龙舞狮,人声如潮、爆竹如粥……
整个县城的官民士绅皆奉命恭敬出迎。当官船系泊,架好舷梯,士绅百姓们齐刷刷伏地叩拜,就连那些舞龙舞狮也不例外。从城门到码头,就像遭了大风的稻田,倒伏得整整齐齐。
乐师们也改奏《引凤调》,丝竹管弦齐鸣。排箫吹出悠扬婉转的旋律,仿若凤凰啼鸣,于天际回荡……
为迎接这桩盛事,卢知县下了血本。自城门至县衙,三里长街皆铺上了新筛的黄土。为了防止扬尘,今天每隔两个时辰还洒一遍净水。
从码头开始,每隔百步便扎起一座鲜花锦簇,松柏翠绿的花楼。最气派的当属城头,每座箭垛后都立着一面迎风招展的彩旗,还有上百道红绸条幅如流霞垂落,上头写满了醒目的贺词:
‘合江阖邑士民恭迎兵宪大人莅临视察!’
‘阖邑黎庶望公祖,若大旱之盼云霓!’
‘全县百姓敬贺朱夫子黄甲传胪!’
‘太平书院师生恭贺山长蟾宫折桂!’
‘九姓土司遥贺朱公名耀琼林’
‘合江酒行备礼贺庆朱大人荣膺甲第!’
‘……’
看得苏录目瞪口呆,使劲揉着眼睛,恍惚间仿佛望见了洗脚城开业。不禁暗忖,这究竟是哪位妙人想出来的点子?
黄兵宪却抚掌称善道:“这般庆贺之法,当真是别出心裁!一目了然,隆而重之,妙哉妙哉!”
“正是,花费不多却营造出千门万户、同贺盛世的喜庆气象,着实值得日后效法。”贾知州亦频频颔首,笑问卢知县道:“这又是老兄的锦囊妙计吧?”
卢知县忙拱手谦辞道:“不敢居功,此乃合江酒行苏行首的巧思。当初他愿赞助一笔建牌坊的资费,只求一条横幅上留个名号,事后即撤。下官寻思这法子既能彰显民意,又可节省公帑,便鼓励各里效仿。各地父老果然响应热烈,就连九姓土司都不甘落后,倒叫这满城条幅成了合江一景。”
说着不好意思地笑笑道:“结果最后县里准备的费用,倒省下了大半。”
“哈哈哈!”两位大人闻言大笑,皆称赞卢知县善于因势利导。
苏录却在旁恍然大悟……这不正是自己去年,为二郎酒大会造势的点子吗?
但当时已经在整个太平镇上,插了上千面二郎酒的广告旗,又有县太爷的亲笔题词,无需再用这种方式造势了。
而且他自己就有点抵触这个法子,怕过犹不及,便弃而不用。不想被七叔公拾了去,竟在这里得了个满堂彩。
~~
下舷梯时,苏录惊喜地发现,迎接上官的官绅队伍里,除了马千户,居然还有老爷子、大伯和七叔公!
“爷爷!”待大人物上了官轿,在仪仗引导下浩浩荡荡进城,苏录便快步来到老爷子面前,直接磕了一个。
“哎哟,我的秋哥儿哦,可想死爷爷喽!”老爷子腰杆也直了,声音也洪亮了,看上去比半年前更年轻了。他一把抱住三孙子,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欢喜地不撒手。
苏录又跟大伯和七叔公问好,苏大吉笑问道:“你们一家子怎么还分开回来?”
“秋哥儿坐的是黄兵宪和老公祖的官船,哪能全家一起上去?”苏有金大笑道。
“百户大人就是懂行。”苏录拱手大赞道:“恭喜大伯,贺喜大伯,咱家又有百户了。”
“试百户,在场合上不好含糊。”苏有金笑得合不拢嘴,上月底他刚刚得到了官凭,已经被正式任命为太平千户所试百户,仍然管他的那一摊。
大伯又问苏录道:“你接下来怎么安排?回家还是去衙门赴宴?”
今晚是县里几位老爷,给两位大人接风,明天中午才是正式的大宴。所以除了马千户被邀请出席之外,苏有金等人都可以各回各家了。
“县尊叫我来着,不过我可不想跟他们吃饭。”苏录笑道:“就推说得回家查看一下准备情况,以免怠慢了朱二爷。等晚些时候再过去就行。”
“你真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多少人求着跟他们一桌吃饭,还没资格呢。”苏有金摇头道,比如他。
“……”苏录笑笑,心说跟黄兵宪一起喝个茶,我就差点脱水。再在一起吃顿饭,还不知道又出啥幺蛾子呢。
这时候码头的人都散得差不多了,苏有金便叫苏有力赶来了马车。
“上车吧。”苏有喜挑开车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