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国家大事 (第2/2页)
说着他长叹一声道:“此三星连厄,正合《天官书》‘佞星媚斗,将引豺虎窃鼎!’之谶。好在天子以圣德膺天命,敬天法祖,亲贤爱民,十八年如一日,但愿能以天命化解天下……”
“山长说的是,圣天子大德大福,亦能逢凶化吉,我们就不要在这杞人忧天了。”周山长笑着说道,又拿出昨天刚到的邸抄,递给两人道:“今天的功课是看报。”
自从朱琉金殿传胪,周山长整个人都平和多了,也不整天板着个脸了。
“是。”两人忙接过邸抄,快速浏览起来。
邸抄就是朝廷发布的官方报纸,内容包含皇帝诏谕、大臣章奏、官员任免及军事外交动态等。经通政使司严格筛选后,分层级下发给各级衙门,使各级官僚得以了解最新的圣谕、法令,以及朝廷的军政要闻。
但严格限定在官僚体系内部传阅。甚至省里和县里看到的邸抄都是不同的,因为信息就是权力!
至于能公开给老百姓的部分,会贴在衙门口广而告之,叫榜文。
基本上,到了榜文这一层级,就只剩一些不得不说的重大消息,再就是官话套话,甚至胡话了……
所以这个年代,普通人根本无从了解国家大事和朝廷动态,能传到他们耳朵里的,都是特别大的事情,还得晚上一年半载……
但偏生从童试就会以表判策论的形式,考察兵事政务,何况大宗师还会考校时务。贫寒人家的读书人,对这些完全两眼一抹黑,如何不贻笑大方?
官绅子弟和寒门子弟的信息差,就足以在两者之间划出一道鸿沟了。
虽然这份邸抄从京里急递到省里再抄送到泸州,让苏录二人看到,需要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但已经是目前最及时、最权威的时政讯息了……
哪怕四川巡抚的公子,也是靠同一份邸抄了解朝廷大事。最多也就比苏录他们早看到个几天。可以说,在国家大事层面,双方已经不存在任何信息差了。
苏录见那邸抄用的是上好的连三纸,折成了书册状。首页印着‘通政使司邸抄’的字样,边上还有刊发时间,是弘治十八年三月廿八。
底页还印着‘览者当谨守秘缄,违者定依律重处’的字样。
打开后按照时间顺序编排,每半页十行,每行二十三字,分月系事,每事下次行低一字,或抄录奏疏及御批全文,或节略大意。
苏录快速浏览一遍,除了他不认识的官员任免,以及三月的头号大事——殿试取中顾鼎臣等三百零三名新科进士外,本月的邸抄有三件大事——
一个是小王子终于暂时退兵了。此小王子非外星来的那个,也不是一个人,而是明廷对蒙古可汗继承者的称呼。
如今的这位小王子,是生于成化十年的达延汗巴图蒙克。此獠比当今大明天子小几岁,年富力强,格外能折腾。自他成年以后,就成为弘治朝的头号边患,每年准时入寇,按时撤走。弄得朝廷不堪其扰。
但他只在宁夏甘肃一带活动,又不是特别要命的敌人,所以朝廷也一直下不了全力一战的决心……这不废话吗,上次全力一战什么结果,君臣心里还没个逼数吗?
全力一战?八辈子都不会再有了……
于是就这么年复一年,来来回回,连四川的老百姓都听过小王子的大名了。
第二件大事,是之前皇上应户部之请,命刑部侍郎何鉴前往荆襄之地,结果何侍郎在河南、湖广、陕西三省交界之地,详细地清查户口,便新查出了二十二万五千多户,共七十三万九千多人!
于是他上书陈述隐户的弊病,也终于解开了弘治皇帝心里的疑问——为什么天下承平已久,百姓繁育日升,国家的户口和军队却日渐减少了?
原来都他么不上户口……
第三件事比起前两件来,可能影响没那么大,但对准备科举的读书人来说,却不啻于一场地震——素来宽待大臣的弘治皇帝,居然把文坛盟主李梦阳下了诏狱!
原因是李梦阳上《应诏指陈疏》进言,陈述国家诸多弊病,最后论说贵戚之患时,斥责国舅张鹤龄‘招纳无赖、网利贼民、夺人田土、拆人房屋、虏人子女,要截商货、占种盐课、横行江河、张打黄旗,势如翼虎!’
张鹤龄也是个高手,上述自辩时,从李梦阳的奏疏中摘取了‘陛下优待张氏’一言,咬死了这是在骂皇后,其罪当斩!
皇帝丈母娘金夫人也在皇帝面前哭诉,于是皇帝下旨将李梦阳解职问罪。张鹤龄指使北镇抚司严刑拷打,诸贵戚亦并急欲杀害李梦阳而后快!
ps.故事格局渐渐打开了……求月票,求订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