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总结与加更细则 (第2/2页)
例如原坚守淮河的21集团军被小丰子安排在了北线,还有许多别的铺垫,如200师的增援,东进兵团的成立,济南大捷等等剧情,这些都是依据此时空进行的军事推演,此消彼长之间,徐州大捷才水到渠成。
所以,想必大家能意识到,小丰子对于历史的改变,通常是由细节开始变化,基于小的变化,形成蝴蝶效应而影响深远,之所以有些朋友会觉得历史变化不大,是因为许多结局并没有改变,城市的攻防战依旧发生。
但小丰子所持有的观点是,一些基本的历史框架并不会依据个人的意志而发生偏移,如中日双方的国情,重要城市的战略地位,敌我双方核心的战略博弈等,就拿日军的进攻路线来说,灭亡经济政治中心始终是日军早期作战的指导思想。
那么,先上海,后南京,再聚焦武汉,而攻打武汉,又必须要南北合兵外加打通大陆交通线,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徐州会战是必然的,而徐州会战后,发生武汉会战也是必然的,至少在这个链条上,我认为逻辑是自洽的,不知道诸位怎么看。
当然,以上观点仅供大家讨论批评。
三、武汉会战后本书究竟要写到哪些内容?
坦白说,武汉会战一定是本书的最重要的一部分,或许大家已经能品出来,本书时间线中的武汉会战会成为中日之间最为关键的一次世纪决战,这绝不只是兵力上的累加,作战地域上的扩充,而是一场国运之战。
时间线,历史线会自此时开始,发生一个大的变化。
在内容上,小丰子会添加更多的元素,避免只有打打打的审美疲劳,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武汉会战,我会想说,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本书从一开始,小丰子便在上架感言或是其他评论中道明过,老竹的发展路线是军政并进的。
在武汉篇中,老竹会形成自己的军政派系,甚至拥有主政一方的军政权力,与国党中其他派系形成鼎立,在军事上,拥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形成自我的军事集团,这里也可以顺带着解答一下大家前几章争议的重点,也就是老竹与老蒋的关系,实际上,在设定上老竹绝不是老蒋的附庸,用大家的话说,老竹是真正的根正苗蓝,这意味着他有着极强的号召力,具备从系统上改善一些问题的条件,而与老蒋嫡系之间的斗争,也会融入到后面的故事里。
后面可能但不限于写到中德合作,中苏合作,政略较量,战术对抗,军事地盘建设,对日反攻,开拓南洋,远征东南亚等剧情,待小丰子徐徐道来,而部分书友期待的长沙会战等也会用更新颖的方式融入主线剧情中,这一点我还是有所信心的——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对本书的支持,临表涕零,其实小丰子的写书风格与其他书或许有些不同,可能是受实体书的影响比较大,有时候喜欢拽一些文绉绉的词句,写剧情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去展现更多,这对网文来说,大概是个坏习惯,不过感谢各位的包容。
能以此书和大家形成链接,是缘分,更是小丰子的荣幸——
...
感谢‘问影’、‘那儿326’、‘狂徒日记’、“cczzh”、“中国吴彦祖”等老兄弟们的打赏支持——
感谢‘婀娜的战舞’兄弟500点币打赏
感谢‘还赠’兄弟打赏一个盟主
感谢‘钢铁雄心不变’同行哥们的支持,望一起发达哈哈
感谢众多“书友”开头的兄弟们的支持——
话不多说,词不达意,我们下一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