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松锦之战2兵围锦州 (第1/2页)
洪武十三年的奉天殿,天幕再次亮起,将二百多年后辽东的风雪与烽烟清晰地呈现在大明开国君臣面前。
“锦州……”朱元璋目光锐利,死死盯住天幕上那被特意标出的城池,“又是这地方!之前袁崇焕就在这挡住了皇太极,现在,这鞑子皇帝又来了!”
徐达面色凝重,作为军事大家,他瞬间就把握住了关键:“陛下,天幕所言极是。锦州,确乃辽西之锁钥。观此地形,其卡在辽西走廊咽喉之处。若在我手,则可前出威胁鞑虏腹地,退可屏障山海关,护佑中原。若在敌手……”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则辽东门户洞开,虏骑可长驱直入,直逼京畿!此诚兵家必争之地,不容有失!”
李善长抚须叹道:“皇太极此次卷土重来,志不在小。看其出兵路线,宁远、青山关、墙子岭,多路并进,声势浩大,这是要以泰山压顶之势,一举摧垮我大明辽西防线啊。”
朱棣在一旁看得手心冒汗,既为未来的战事紧张,又不自觉地被这种大规模兵团调度所吸引,低声对朱标说:“大哥,这皇太极用兵,比他老子更刁钻,不只是一味蛮攻了。”
天幕上画面流转,展现出明崇祯十一年(清崇德三年)十月,清军大举进犯的场景。风雪弥漫中,八旗铁骑如洪流般涌动。
“祖大寿?”蓝玉看到这个名字,挑了挑眉,“是那个当年跟着袁崇焕守宁远的祖大寿?他守中后所?”
当看到祖大寿竟敢主动出击,偷袭多铎并取得成功时,奉天殿内响起一阵低低的喝彩。
“好!有种!”冯胜赞道,“面对优势敌军,不固守待援,反而敢出城逆袭,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这祖大寿,是员悍将!”
耿炳文则更关注细节:“他选择时机极准,趁多铎部刚至,立足未稳,风雪又大,骤然出击。见效即收,毫不恋战,退回坚城。这份果决和老辣,非久经沙场者不能为。”
然而,看到多铎与济尔哈朗次日即合兵报复,而皇太极亲自前来督战劝降时,众人的心又提了起来。
“皇太极亲自来了……”徐达眉头紧锁,“压力全到祖大寿这边了。拒而不见,是好样的!但中后所毕竟孤城,能撑多久?”
朱元璋冷哼一声:“劝降?哼!咱大明的好儿郎,岂是贪生怕死之辈!这祖大寿,是好样的!没给咱丢人!”但他紧握的拳头也显露出内心的紧张,毕竟孤城悬于外,结局难料。
时间跳到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三月,天幕上的内容让洪武君臣们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
“不强攻了?”朱标诧异道,“他吃了两次亏,学乖了?”
“不是学乖,是更毒了!”徐达的声音带着一丝寒意,“长围久困,迫其出降……好狠的计策!皇太极这是要活活耗死锦州!”
天幕详细展示了清军在义州筑城屯田,分班次轮换围城的策略。李善长倒吸一口凉气:“以战养战,以围代攻!此举不仅将锦州变成孤岛,断绝外援,更将此变为其前进基地,大大缩短了补给线。皇太极……已将兵法中‘因粮于敌’、‘以逸待劳’之策,运用至此等地步!”
朱元璋猛地一拍桌子,怒道:“该死的鞑子!正面打不下,就用这种阴损的招数!锦州城内存粮能有多少?能撑多久?”
更让他们心惊的是次年三月皇太极的进一步行动——深沟高垒,木栅相连,将锦州围得水泄不通。
“铁桶合围……”朱棣喃喃自语,想象着那场景,感到一阵窒息般的压力,“这……这简直是给锦州套上了枷锁!连只鸟都飞不进去了吧?”
蓝玉咬牙切齿:“城里的人怎么办?粮草迟早吃光,援军又如何进去?这是绝户计!”
奉天殿内,气氛压抑得可怕。天幕上那幅“铁桶合围”的示意图,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个人心头。
“完了……”耿炳文喃喃道,“锦州……怕是悬了。如此围困,内外消息断绝,粮草不济,军心必乱!纵有孙吴之才,恐也难以回天。”
徐达缓缓摇头,目光却依旧锐利:“未必全然绝望。皇太极此举,虽狠毒,却也将其大量兵力长期牵制于锦州城下。这对我大明而言,既是危局,亦是战机。”
“战机?”朱标急忙问道,“徐叔叔,危局如何能是战机?”
“若能有一支强大的机动兵力,”徐达手指虚点,仿佛在沙盘上推演,“不必急于去撞皇太极的铁桶阵,而是可绕击其后方,断其粮道,或是攻其必救之处,迫其分兵解围。甚至……可集结优势兵力,选择其围城部队的薄弱环节,雷霆一击!只要打开一个缺口,送入粮草援兵,锦州就能续命,皇太极的长期围困策略便破了一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