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一轮筛选,投标建设! (第1/2页)
已经认清楚形势的西人检查官,自然不会主动来得罪他。
哪怕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只要让程野按部就班地发展下去,迟早会成为东派的又一主力,甚至可能参与到检查站的权力分配中。
但比起遥不可及的“以后”,他们更在乎眼下的利弊。
现在跑去招惹程野,势必会成为众矢之的,平白吸引火力。
哪怕是站队狂魔,也得仔细掂量投入与收益,才敢做出这种风险远大于回报的决定。
但加西亚不同。
两人之间的仇怨几乎没有和解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西人内部也需要一个“代表”来制衡东人的新星。
与其让所有人都暴露在东人的视线里,不如推出一个已经与程野结怨的人,既符合派系利益,又能将内部矛盾转化为外部对抗。
种种因素交织之下,加西亚现在就算想退,西人的检查官们也不会允许。
“呵,有意思,这伤还没好就急着来承包了。”
程野盯着看了会,加西亚走路时左腿明显有些跛,裤管下隐约能看出绷带的轮廓。
另外整个人的精气神也一般,像放了长假后被迫返校的大学生,眼神里带着几分没睡醒的呆滞,甚至有点游离。
“这次的承包,事关卫星城建成后的检查站权力分配。”
李马太沉吟着,继续讲着不知道从哪里打听来的小道消息:
“到时候三座主站会缩减规模,南北两站以后都得改成单人执勤模式,就是现在实行的4人执勤,中央站也会砍成6人编制,三座加起来14个检查官就能运转。”
“靠近缓冲区的第一座卫星城,规划容纳20万人,这是内城各部门联合共建的,由哈林站长亲自带队,建成后会设一座迷你检查站,就两条通道,一条走车,一条走人,俩检查官就能看住。”
“再往外的卫星城,才轮到咱们这些人承包。目前一共规划了24座,每座容纳3万人的规模建设,按两两一组算,满打满算也只需要48名检查官。可你想啊,前期哪可能一下子铺开这么多?能先启动一半就不错了。”
李马太咂咂嘴,“所以这次竞争,每一轮都很重要,都不能错过。”
“照这么说,目前在场的80名检查官,第一轮就要先筛选出去至少32人?”程野迅速心算一番,语气里带了几分凝重。
“嗯,是这个数没错。”李马太点点头。
几乎是快一半的人了,这竞争不可谓不激烈。
程野暗暗思忖。
事实上,以幸福城当前的实力,规划24座卫星城已经完全超标。
哪怕建筑材料储备再充足,也绝无可能同时支撑一座20万人的核心卫星城,外加24座各3万人规模的次级卫星城同步建设。
然而丁以山既然敢下这样的指令,背后必然有更深的考量。
是内城各部门博弈后的结果?
还是说.
程野心头闪过一丝猜测,如果只是想把材料平均分配下去盖房子,根本不需要检查官亲自带队,只需工务署安排工人按图施工即可。
既然特意让检查官参与,就说明这其中必然留有“操作空间”。
难道是想让24座卫星城形成竞争?
用这种方式倒逼建设进度,让各个承包组在资源、效率、成果上互相较劲,最终筛选出最优的发展模式?
程野一时间思路渐明,但最终的答案还得看这一轮考核的内容来定。
不多时。
距离九点的会议还有近半小时,所有检查官就已经全部到位。
丁以山见状不再迟疑,先是示意工作人员分发厚厚的资料册,随后抬手示意哈林开启会议。
“幸福城检查站新纪35年第4次检查官全体会议,正式召开!”
哈林站起身,声音清晰而沉稳,“本次全体会议主要聚焦于外城建设,现由我再次向大家传递幸福城外城计划的核心要点。”
“1.外城计划的目的:经统计,目前即将迁徙至幸福城的流民数量已达76万人,且日均新增1.2万人,增长趋势持续。根据超算系统测算,最终预计将有117万流民纳入幸福城居民范畴。该规模已远超缓冲区承载上限,为保障流民安置工作有序开展,现决定立即启动外城计划,确保相关人员得到妥善处置。”
“2.外城计划为什么需要检查官参与:本次外城计划系由丁站长向高层专项申请启动,是检验检查官队伍实战能力的重要契机。项目若能顺利实施,将打破检查站现有活动范围局限,为后续建设各级卫星城检查站奠定基础,进而推动检查官队伍规模扩充至200人。新增50个编制名额,将按照规定从现有检查官子嗣中择优递补,以保障队伍建设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3.外城计划对于幸福城的意义:外城计划的推进,是幸福城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承载能力的关键举措。通过有序安置新增居民,可有效缓解现有城区资源紧张局面.”
“4.外城计划对于周边的影响:将形成以幸福城为中心的辐射圈,带动周边废弃区域的资源再利用,同时通过卫星城的防御体系,进一步压缩感染体的活动空间,降低对主城的威胁”
“5.外城计划的核心难点:物资调配与运输安全、流民安置后的治安管理、不同卫星城间的资源平衡、突发感染体袭击的应急响应.”
“6.外城计划的参与方:以检查站为主导.”
“7.外城计划的阶段划分:”
“.”
简简单单的包干计划,落到实处,就会变成冗长的各项规章制度。
以整体的角度来衡量,程野提供的所有计划细节,约莫只占完整方案的15%。
剩下的85%,全是幸福城与检查站的决策人员,在这四天里昼夜赶工补足的。
其中不仅涉及全方位的奖惩机制,更勾勒出了检查站未来的发展路径。
哈林逐条念诵,声音在会场里回荡,程野不仅没有觉得枯燥,反而时不时颔首点头表示肯定。
因为他明白,现在的这些可不是用来糊弄领导,糊弄民众的废话文学。
而是接下来马上就要落地执行的行动指南,每一条都关系到上百万人的生存,容不得半点虚浮。
其中最让他注意的两点,分别是第17条,以及第32条,几乎直接决定了承包逻辑。
17条是关于卫星城建设中的人员归属,检查站给出的答案是“招募制”。
这意味着检查官不能被动等待分配,必须亲自走进流民队伍,用自己的建设理念、规划蓝图去吸引迁徙者加入。
当然,为保障基础运转,所有获得包干资格的检查官会先得到200人的初始名额,这些人是从缓冲区内精挑细选的,大多是有胆量、愿闯荡的青壮年,自带一股“向外开拓”的冲劲。
但后续人员扩充,就全凭检查官的号召力:是能靠愿景凝聚人心,还是能靠实绩赢得信任,直接决定了卫星城的发展速度和人口规模。
32条是有关建设过程中的资源分配,资源分配果然没走平均主义的老路,而是采用了一套精巧的平衡兑换制:
核心指标是‘安置人数’。
每成功安置一名流民,承包组就能获得相应点数,点数可直接兑换建设物资、生产资料、甚至是额外的营养浆和防御设施、武器装备等。
关键变量是‘民众满意度系数’。
检查站会安排暗线调查,若检查官为刷点数盲目扩招,却忽视流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如住所、食物、安全),满意度暴跌,系数最低会降至0.5,最终到手的实际资源会大打折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