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芈负刍的猜测,见南公 (第2/2页)
“端木?”
过了一会儿,芈负刍轻声念叨了一句。
这个姓氏在楚国也不算常见,在他的印象中就没有听过有姓端木之人。
“这位镜湖医仙能否看出断肠残月之毒?”
犹豫了片刻,芈负刍再问。
李环身上的毒正是出自他的手笔,当然,下毒之人不是他,而是芈郝找的人,他只是提供这种极为罕见的奇毒。
“不好说。”
老者摇摇头,江湖不是朝堂,在江湖上有很多形形色色的人,特别又是像对方这般出名的医者,前来寻医问药的人定然也会很多,谁也不敢保证,对方在行医期间没有见过断肠残月之毒。
“希望天佑我大楚吧!”
马车驶过,空气中有一道声音随风消散。
与此同时,在寿郢城的一条街道上,一个少年站在一座石桥上,正与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共同看向这条穿越寿郢城的河。
“和其光,同其尘,没想到在这里居然能看到道家天宗的绝技,并且还是这种程度的和光同尘。”
老者伸手抚须而叹,随着对方的动作,两条几乎垂到嘴边的长眉轻轻一挑。
“早就听闻,楚国有一位智者,有预言未来之能,没想到也是一位大宗师境的高手。”
少年负手而立,语气平静地回道。
“大宗师”
老者听到此话,呵呵一笑,沧桑的声音之中多了几分古怪的意味。
“小友可知何为大宗师?”
少年摇了摇头。
“不知。”
老者点头,对于这个少年的答案他似乎很满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你这样修为的人,能有你这般心境修为的不多,在山顶站久了,就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却不闻道无涯??对某些人来说,能够承认自己不知,需要很大的勇气。”
老者的声音带着一丝感慨,眼前这个少年给人的感觉很舒服,就好似一汪水,能够容纳万物,又能滋养万物,一动一静之间,契合天地之道。
“江湖诸多流派,以内功区分境界高低,后天之上,便是先天,先天之上便是宗师,而宗师之上则是大宗师,实则这样的划分之法有着很多的问题。”
“我辈练气士,追求的目标向来不是如此,内功只是小道,若非天地动荡,灵气日渐枯竭,又岂会有这般可笑的境界区内呢?”
“儒家有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不知小友对此话有何高见呢?”
忽然,这个老者话题一转,转而问起了儒家的事情、,少年也是一愣,不过随后他想了想,便开口解释道:“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从其字面的意思来看,是说早晨得知真理或领悟大道,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孔老夫子旨在强调对真理、信仰或道德理想的迫切追求,其价值超越生命本身。这种道德理想在儒家讲的是仁义之道,我想那位夫子,更想表达的是有朝一日,若是能够参悟仁义之道,便愿用一生实践,甚至为之赴死。”
“我曾遍阅百家之书,看到过儒家有一句话,叫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中诉说的便是这份坚守。”
听到这里,老者不为所动。
他刚想说点什么,随后便听少年又继续说道:“对于道,我们道家也有自己的看法,在《道德经》中,老子便曾提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如今的儒家讲的不是仁义之道,而是礼,小圣贤庄的几位先生,修的便是礼。”
“按照老子对天地规律探索得出的结论,先天要大于后天,自然要大于人为,故道在德之前,德在仁之前,仁在义之前,义在礼之前。”
“然随着世事变迁,无论是天地,还是人心,都在这个斗转星移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各家为了追寻自己的道,想出了许多的方法。”
“而儒家,则是另外一种。这条路以礼为始,反以求义,以义求仁,以仁求德,以德求道,逆流而上。”
“这条路看似荒诞,却更加切合当前的世道,孔夫子问道,闻得是道,并不仅仅是仁,而是仁义之道,是道,是所有人最高的追求,当一个人见识自己毕生的追求出现在眼前时,到了那个时候,就算是死又有什么恐怖的呢!”
听着少年的话,老者的神情渐渐缓和了下来,最后甚至不由流露出更多的赞赏之意。
“小友高见。”
“老夫所说的事情,其实与你理解的道是一样的,内力只是一个媒介,宗师、大宗师也都是一块跳板,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更高层次的风景。”
“这就好比是儒家的求道之路,借助礼而求义,借助义而求仁,借助仁而求德,借助德而求道,其中之路虽然曲折,但仍不失为一条能够通往康庄大道的路。”
听到这里,少年眉头微蹙,这样的理论,还是他头一次请说呢!
不过关于先秦时期,练气士的事迹他早就有所耳闻,但关于此事的真假,他一直不能确定,眼下这位老者愿意说一说,他自然求之不得。
“传闻,上古时期,那些大能之辈能够飞天遁地,呼风唤雨,甚至还能移山填海,有无上伟力。”
老者的语气充满了感慨。
“当然,这些事情只存在于传说之中,老夫也不曾见过,但老夫始终相信一件事情,此界之中存在着不同凡俗的力量,若是能够参悟,那必将会是举世无敌的伟力。”
少年目光闪烁,随后一道声音在这个老者心底响起。
“老先生说的可是苍龙七宿?”
老者眉头一挑,第一次露出了惊讶之色。
“没想到小友居然也知道此事。”
“阴阳家的首领东皇太一,曾邀请老夫共研此事,老夫尚未答应,但老夫在行走江湖的这些年中,意外的发现此事或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简单。”
“你的师傅应该是北冥子吧?”
少年轻轻点了点头。
“道家天宗清虚见过南公前辈。”
老者正是那位楚国的贤者,南公,又名楚南公。
见修缘见礼,他笑着点了点头,随后接着说道:“北冥子也进入大宗师境多年,这其中的关窍他也之道,等有时候你可以去问问你的师傅,或许你便了解这其中的猫腻了!”
“大宗师与宗师间的确有一个界限,但这个界限对于某些人来讲,并不清晰,有的人可能会经历很多的事情,才能突破宗师境瓶颈,进而成为大宗师,而有些人进入大宗师,或许只是吃顿饭便能。”
楚南公说道此事,语气莫名起来。
“世间有法千万,可登昆仑,但大部分都是殊途同归。”
随后楚南公又朝修缘看了过来,现在的道家并不是一个门派,而是分为了天宗与人宗,这两派相互对立,纷争已有数百年之久。
说起来,这样的纷争在他眼中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道家本就有海纳百川的胸怀,道无涯,天宗之道是道,人宗之道也是道,同样是道,又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呢?
而眼下,算算世间,也快到两派太乙山观妙台论剑的时间了,若这一次天宗派出眼前这个少年,估计人宗依旧还会失败。
经过短暂的相处,他能感觉出对方的实力非同小可,自己之前说的那些话,其实大部分都是针对这个少年的,一个不是大宗师,胜似大宗师的存在。
这种人在江湖上已经绝迹多年,其中还有诸多隐秘不足为外人道,单凭对方内功的修为已经远超寻常宗师,就算是大宗师与其相比,也不过是半斤八两,其中差距也没有那么大,最多也不过是一线之隔。
“楚国的事情,老夫还是不希望你参与,人心似鬼,噬魂吞心,朝堂之中的那些人,几乎大部分都变得人不人,鬼不鬼了。”
“权力是一种毒药,一种无药可医的毒药,镜湖医庄的那个医仙,治的病却治不得命,也治不了这乱世。”
说起这些,这位来自楚国的贤者,整个人像是佝偻了不少,乱世之中,人心才是最可怕的。
“其实我也不想掺和楚国朝堂的事情,这口井太深,我也不敢肯定,若是自己跳下去,还能不能上来。”
“当年师傅曾说,修行是一个过程,只有看了足够多的东西,才知道自己的所求到底是什么,而不是简单的以一盖之。”
“念端与我师妹有相救之宜,又与我之间多有因果,所以我不希望她在寿郢城出事,这是我的底线。”
修缘的话,不紧不慢,但却掷地有声。
楚南公听到此话,轻轻叹了口气,那位来自镜湖医庄的医仙,此时已经深陷漩涡之中,若是不出意外,恐怕会沦为各方势力的牺牲品。
“南公前辈,可曾听闻,人定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