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邀人去香江 (第2/2页)
“我只是觉得,多比较一下总没坏处”李副台长试图辩解。
“比较是没错,但要讲究方式。”年长领导打断他,“关键是,我们是否真的认为亚视是更合适的合作对象?他们的实力、渠道,尤其是对内地文化的理解和推广意愿,能跟黄河文化比吗?别忘了,《西游记》在香江的成功,黄河是出了大力的。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关系到我们文化走出去的战略。”
负责经费的那位也小声补充道:“而且,何先生刚才提的是多台联播,这影响力肯定比独家首播要大。从长远看,对我们更有利。”
李副台长不说话了。
他意识到自己可能被亚视最初报出的“高价”迷惑了,忽略了合作方的综合实力和长期效益。
“那现在怎么办?人已经走了。”他有些懊恼。
“主动联系一下吧。”年长领导拍板,“态度要诚恳。就说是内部沟通出了点误会,我们非常重视与黄河文化的合作。条件可以按何先生提的谈,甚至可以在细节上再展现一些我们的灵活性。”
“是,书记。”众人齐声道。
何耀祖压根就没想到,这里面还藏了个大神,要不然他不会那么着急走。
第二天上午,他就接到了那位副台长亲自打来的电话,语气比昨天热情了许多。
“何先生,经过台里连夜开会慎重研究,我们一致认为,与黄河文化这样有实力、有诚意的伙伴合作,更有利于将我们的优秀电视剧推向海外市场。《红楼梦》的海外播映权,我们优先考虑授予贵公司。”
何耀祖握着电话,脸上露出了然的微笑:“非常感谢台里的信任。那么,关于具体条款”
“就按何先生昨天提的方案,比照《西游记》的版权价格,其他也是一样。不知何先生什么时候有空,可以再来台里一下,我们谈谈细节问题,然后就可以签合同了。”
“明天吧。”何耀祖道。
“好,至于亚视那边,我们会妥善处理,请你放心。”
“那就预祝我们合作愉快。你们也可以放心,拿到片子后,我们会尽快安排专业的粤语配音团队配音,确保播出质量。”
“好好好!期待这次合作同样能取得像《西游记》那样的成功!”
合同顺利签订。
何耀祖趁热打铁,提出邀请《红楼梦》剧组主要演员前往香江,配合剧集宣传。这个提议得到了台里的支持,认为是一次很好的文化交流机会。
同时,何耀祖也想到了《西游记》剧组。既然要造势,不如将这两大经典剧组一同邀请,效果必定轰动。他通过何雨鑫的关系,联系上了杨导。
电话里,杨导听闻邀请,沉默了片刻。她并非不近人情,只是先前剧组演员因商演风波产生的一些龃龉,让她对这类商业活动心存顾虑。
“杨导,这次活动主要是为了文化交流,让更多的观众了解我们优秀的电视剧作品。所有行程安排和待遇您都可以放心,由我们黄河文化全程负责,绝对正规。”何耀祖在电话里诚恳地说。
杨导还是有些犹豫:“演员们的心思,我怕到时候又生出别的事端。”
何雨鑫接过电话:“杨导,我是雨鑫。这次机会难得,对于演员们来说,出去见见世面也是好事。至于管理方面,我们可以共同制定规则,确保活动顺利进行。这也是将我们的心血之作推向更广阔舞台的好机会。”
叔侄俩的诚意打动了杨导。
最终,她点头应允,并表示会做好剧组人员的工作。
其实根本不用做工作,接到通知的人兴奋的睡不着,更是好多连忙着去换港纸,毕竟能出去的机会不多。
不久后,两大剧组的主创人员齐聚香江。
宣传活动办得有声有色。
宣传活动办得盛大而热烈。
记者招待会上,宝玉、黛玉、孙悟空、唐僧等角色齐聚舞台,畅谈创作背后的故事,台下闪光灯不断,快门声此起彼伏。
香江市民闻讯而来,不少人都守在电视台门口,只为一睹“林妹妹”、“美猴王”的风采。
有的戏迷甚至举着自制的牌子,上面写着“欢迎红楼梦剧组!”“西游记我们喜欢!”。
随后安排的游览活动中,演员们登上太平山顶俯瞰维港美景,漫步尖沙咀街头感受都市繁华,还品尝了地道的港式茶点。
香江市民认出他们,纷纷友好地打招呼、求合影。
杨导看着演员们脸上新奇而兴奋的表情,心中感慨万千。
她何尝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有多大。
尽管她努力维持着剧组的纯粹,但时代的浪潮裹挟着机遇与诱惑扑面而来,绝非个人意愿所能完全阻挡。
活动结束后,在返回住地的车上,几位年轻演员望着窗外璀璨的霓虹,眼神中流露出些许迷茫与向往。
有人低声讨论着香江影视圈的发展机会,语气中带着试探。
杨导靠在座椅上,闭上眼,轻轻叹了口气。
她明白,这次香江之行,或许将成为一些人人生轨迹的转折点。她能约束他们在剧组的行为,却无法束缚他们对未来的选择。这股走出去、寻求更大天地的冲动,是时代使然,或许,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输出”,只是其中的滋味,复杂难言。
活动结束后的第二天,带队的让演员们自由活动,当然会有黄河文化这边的人陪同,毕竟语言环境不一样。
杨导则是受邀来到何家位于半山的宅邸。
何雨柱亲自在客厅接待,何耀祖、何耀宗兄弟俩作陪。
“杨导,这次活动辛苦您了。”何雨柱示意佣人上茶。
“何先生太客气了,这次来香江,让我们剧组的同志们大开眼界,真要谢谢你们的周到安排。”杨导接过茶杯,语气虽然平静,可是内心却是不平静。
这位何生她可是如雷贯耳,只是一直没见到,按说《西游记》能拍到现在这个程度,还是这位出了力的,她知道要是没这位点头,国内的何雨鑫可赞助不了那么多设备。
更别说西游记的海外版权,肯定也是这位的手笔。
何耀祖接过话头:“杨导,您也看到了我们推广内地优秀文化的诚意和能力。上次跟您提过,希望您能考虑加盟我们黄河文化,无论是做艺术总监还是亲自执导,我们都非常欢迎。”
杨导放下茶杯,轻轻摇头:“谢谢你们的好意。我在台里工作多年,习惯了那边的环境。而且,手头也还有没完成的项目。”
何雨柱看得出她的顾虑,开口道:“杨导是担心创作受限?这点我可以保证,只要是好的项目,我们一定给予最大的支持。待遇和发展空间,也绝对比您现在要宽松。”
“何先生的诚意我明白。”杨导笑了笑,“只是这事关重大,我还需要些时间,回去好好考虑考虑。”
这时,何耀宗拿出两个厚厚的笔记本,有些不好意思地递过去:“杨导,知道您忙,这是我之前写的两个本子,一个讲部队生活的,一个是受了点真实事件启发写的警匪故事。都是初稿,粗糙得很,想请您有空的时候帮着看看,提提意见。”
杨导有些意外,接过本子:“哦?耀宗还写了剧本?”
她随手翻开上面那本军旅题材的,看了几页,眼神渐渐专注起来。
故事开篇就是新兵入伍的生动描写,训练场上的汗水、战友间的摩擦与情谊,字里行间带着一股真实的泥土气息,这是当时国内影视作品中少见的视角。
她又翻了翻下面那本警匪题材的,虽然情节还显稚嫩,但冲突设置大胆,人物刻画也有棱角。
杨导合上本子,沉吟片刻,抬头看向何耀宗,目光里多了几分认真:“耀宗,这两个本子有点意思。尤其是部队这个,生活底子很扎实啊。这类题材,国内确实拍得少。”
何耀宗忙说:“我去部队体验了三个月,很多事都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