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小哥俩的新任务 (第2/2页)
“注册好了就先挂着。等有机会再说。”
挂了电话,何耀祖把父亲的意思转达给弟弟。何耀宗有些失望,但也没多说。
接下来的日子,兄弟俩白天有时去电器商城看看,有时陪着陈兰香串门买菜。
何耀宗还抽空去了几趟图书馆,找了些戏剧方面的书来看。
一个多星期后,李成儒骑着摩托来到院里。
“两位小何总,有个事不知道你们感不感兴趣。”他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皱巴巴的纸,“有个朋友在搞音像制品,说是能弄到港台的录像带。我想着你们不是要了解市场么,就去看了看。”
何耀宗接过那几张纸,上面手写了一些片名和简介。
“这些都能弄到?”
“他说能,就是价钱不便宜。”李成儒压低声音,“都是翻录的,画质一般,但内容新鲜。”
何耀祖皱了下眉:“这合法么?”
李成儒嘿嘿一笑:“现在哪管那么严。老百姓爱看,有需求就有市场呗。”
兄弟俩对视一眼,何耀宗开口:“要不我们先看看?”
何耀祖想了想,点头:“看看也行。”
第二天,李成儒带着他们去了北城的一处小院。屋里堆满了录像带,几个人正在忙着翻录。一个瘦高个迎上来,和李成儒打了个招呼。
“李哥,今天怎么有空?”
“带两个朋友来看看。”李成儒递过烟,“最近有什么新鲜的?”
瘦高个打量了一下何耀祖兄弟,从架子上取下几盒带子:“新到的港片,武打片,还有几部爱情片。”
何耀宗拿起一盒,封面是手写的片名,画着一个武打明星的模糊头像。
“这画质”
“翻录的,都这样。”瘦高个笑笑,“内容好看就行。”
他们挑了几盒带子,付了押金。回到院里,何耀宗迫不及待地找来录像机试放。画质确实一般,声音也有些杂,但内容确实新鲜,武打动作眼花缭乱,剧情紧凑。
陈兰香路过门口,瞅了一眼:“这打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
但何耀宗看得很认真,甚至还拿出本子记了些什么。
晚上,何耀祖给父亲去了个电话,说了音像制品的事。何雨柱在电话那头听完,沉吟片刻。
“这事不长久。但你们既然看了,就多了解了解。注意分寸,别惹麻烦。”
“知道了,爸。”
挂了电话,何耀祖把父亲的意思转达给弟弟。何耀宗点点头,没说话。
几天后,何耀宗又去找了李成儒。
“李哥,你说我们要是正规引进一些港片,能行么?”
李成儒愣了一下:“正规引进?那得通过中影公司,手续麻烦得很。而且人家愿不愿意给我们这种新公司做,还不好说。”
何耀宗没再说什么,但接下来的日子,他往图书馆跑得更勤了,还托人找了些电影发行方面的资料。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八月底。何耀祖兄弟准备返回香江。
临走前,何耀宗把一本厚厚的笔记交给何雨鑫。
“三叔,这是我这段时间整理的。要是以后有机会,也许能用上。”
何雨鑫接过本子,翻了几页,里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片名、观众反应和市场分析。
他把本子递回去,拍拍何耀宗的肩膀:“耀宗用心了,你以后在这条路上肯定能走成。”
回香江的飞机上,何耀宗一直看着窗外。
何耀祖看看弟弟,没说话。
飞机降落时,何耀宗突然开口:“哥,我觉得那个项目以后肯定能拍。”
何耀祖点点头:“嗯,等等看吧。”
回到香港的宅子时,天色已晚。
屋里的冷气依然开得很足,何雨柱坐在客厅看报纸。
“父亲。”兄妹三人齐声叫道。
何雨柱放下报纸,打量他们一眼。“回来了?奶奶身体怎么样?”
“很好,就是念叨您什么时候回去看看。”何耀祖答道。
何雨柱点点头,目光转向何耀宗手里那本厚厚的笔记。“带了什么回来?”
何耀宗将笔记本递过去。“在内地做的市场调研,和一些想法。”
何雨柱接过本子,一页页翻看。房间里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过了半晌,他合上本子。
“先休息吧。明天上午来书房。”
次日早上,兄弟俩准时来到书房。何雨柱已经坐在桌前,那本笔记摊开在桌上。
“内地暂时拍不了,你们有什么打算?”何雨柱问。
何耀祖先开口:“我们可以先在香港拍些其他题材,积累经验。”
何雨柱看向何耀宗。“你说呢?”
何耀宗沉默片刻。“我想再试试别的途径。或许可以找香港的导演拍,但主要在内地取景。”
何雨柱手指在笔记本上敲了敲。“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个项目重要吗?”
兄弟俩对视一眼,何耀祖答道:“因为姨奶和姨爷的故事值得被记住。”
“不止。”何雨柱站起身,走到窗前。“这样的故事很多,但能被拍出来的很少。现在不合适,不代表以后不合适。”
他转身看向两个儿子。“公司已经注册好了,不能闲着。耀祖先去贸易公司跟着学习运营。耀宗既然对制作有兴趣,就利用业余时间去TVB或者亚视找个实习岗位。”
何耀宗愣了一下。“实习?”
“从基础学起。场务、助理导演,什么都行。”何雨柱回到桌前坐下。“你们得知道这个行业怎么运作。”
兄弟俩点头应下。
几周后,何耀宗通过父亲的关系,进入亚视制作部做助理。
第一天就被派去跟一个民国题材剧组的场务。
现场一片忙乱,执行导演正在发火。
“道具组怎么回事?这桌子明显是现代工艺,镜头一扫就穿帮!”
何耀宗跟着道具组的人跑去仓库换家具。
高温下,他扛着一张仿古桌子往回走,汗水浸透了衬衫。
执行导演看到他,愣了一下。“你是新来的?何先生的儿子?”
何耀宗放下桌子,抹了把汗。“是,桌子放哪里?”
执行导演指了个位置,多看了他两眼。
那天收工时,执行导演找到他。“明天你跟导演组吧,做场记。”
何耀宗点头。“谢谢导演。”
晚上回家,何耀祖看到弟弟手上的水泡,皱了皱眉。“怎么弄的?”
“搬家具。”何耀宗简单冲洗了一下,“哥,你说得对,从基础学起很重要。”
何耀祖沉默片刻,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
“贸易公司最近在接触日本的录像设备厂商。”
兄弟俩坐在餐桌前,讨论到很晚。
很快,何耀宗已经能熟练地做场记和调度。
何耀祖则在贸易业务中接触到了更多的影视设备供应商。
一个周末,何雨柱把两人叫到书房。“现在有什么新想法?”
何耀宗先开口。“民国题材的成本比想象中高。场景和道具要精细,每集预算至少得十五万港币。”
何耀祖接着说:“内地市场还在发展,但录像带市场增长很快。或许可以先制作一些成本较低的节目。”
何雨柱听完两个儿子的汇报,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几下。
“香港和内地拍戏,最大的不同在哪里?”他问道。
何耀宗先开口:“香港更看重效率。场景搭得快,拍得快,一天能完成十几个镜头。导演说了算,投资方一般不过问具体拍摄。”
何耀祖接话:“内地更注重流程。每个环节都要审批,剧本要层层送审。但他们对历史细节更考究,会请专家来看服装道具。”
“成本呢?”
“香港人工贵,但场景复用率高。内地人工便宜,但实景拍摄开销大。”何耀宗翻开笔记本,“同样拍一天戏,香港成本是内地的三倍,但香港剧组只需要内地一半的时间。”
何雨柱点点头:“审查方面?”
何耀祖拿出一份文件:“香港基本不管内容,只要不违法。内地需要提前送审剧本,拍摄完成后还要再审查。特别是民国题材,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审批。”
“演员呢?”
“香港演员专业,但片酬高。内地演员片酬低,但需要协调单位关系。”何耀宗补充道,“内地主要用各电影制片厂的演员,需要提前借调。”
何雨柱站起身,走到窗前。“如果两边合作呢?香港出资金和技术,内地出场地和人员。”
兄弟俩对视一眼。何耀祖先开口:“现在政策还不明确。听说珠江电影厂和香港有合拍项目,但需要特别审批。”
何耀宗补充:“而且两边工作习惯不同。香港剧组习惯加班,内地剧组按时下班。需要磨合。”
何雨柱转过身:“你们接下来分头调研。耀祖去了解合拍政策,耀宗去学习制片管理。三个月后我要看到详细方案。”
“是,父亲。”
何耀宗犹豫了一下:“如果合拍可行,我们是不是可以重启《潜伏》项目?”
何雨柱微微摇头:“那个剧本就留着耀宗以后拍吧,你们重新找个剧本,之前你们三叔不是找人收集了很多故事回来,就从那里面选。”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