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炒作不可怕,谁扑谁尴尬 (第2/2页)
“没毛病,如果没有陈默石破天惊的百亿预言和10亿对赌,《哪吒2》在最初也不可能获得那么高的关注!”
“虽然他不是《哪吒2》的导演,但是可以说对这部电影的贡献,真的不弱于导演饺子啊!”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同样的是靠营销手段闻名,可是纵观娱乐圈,当年的张大胡子,老谋子的前搭档张微品,以及小钢炮,都没少翻车,可是陈默居然从来没有翻车过,这是为什么嘞?有没有吊大的出来分析一下?”
“很简单,因为陈默的电影,你仔细看,就没有哪一部是烂片的,哪怕你不喜欢,可是也很少有人会说是大烂片的!说明了什么?营销宣传始终只是锦上添花,电影内容才是保障啊!”
“事实证明:观众不是傻子,营销可以锦上添花,但救不了烂片。”
随着《哪吒2》和《大唐漠北》对比几乎已经扑街的《向阳·花》,#营销之王陈默#的词条再次被推上了热搜前三的位置。
很快地就有营销号分析:同样是营销炒作,为何陈默屡战屡胜?
在电影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营销炒作已成为影片能否突围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同样是营销高手,冯大刚的《向阳·花》和陈默的《大唐漠北》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局——前者口碑崩盘、票房惨淡,后者却口碑票房双丰收,甚至带动《哪吒2》这样的老片反超新片。
为何陈默的营销总能成功,而其他营销做的同样很好的电影却屡屡翻车?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比如当年的张大胡子,拍射雕系列,总喜欢借着选角来炒作,结果却是一地鸡毛。
而小钢炮,过去以大胆敢说,时常有惊人之言来吸引关注度,当年他的电影没少受益。
可是为什么如今《向阳·花》却不行了呢?
拿这一次来说,陈默的营销手段真的高明吗?不见得。
甚至于《大唐漠北》的三月的宣传,完全是被动地配合小钢炮进行的。
可以说从这里来说,虽然宣传的效果同样的很好,但是为什么结果却截然不同?
注意看,陈默的过去的所有的电影,我是说所有的电影,评分没有低于六分的!
不甚至于低于7分的都很少。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人家的营销核心,从来不是营销,而是内容为王!
陈默的营销策略始终围绕“内容价值”展开,而非单纯制造争议。
《大唐漠北》:首映礼邀请白发老兵观影,让历史与现实形成情感共鸣,官媒主动点赞,形成正向传播。
《哪吒2》:长期以“国漫崛起”为核心,强调技术突破与故事创新,而非靠撕X炒作维持热度。虽然有口出惊人之言,但是如今却被证明了,他不是口出狂言而是实事求是。
反观《向阳·花》,营销重点却是“消费苦难”和“资本打压”,甚至试图通过悲情牌挽回口碑,但观众并不买账——因为电影本身的质量撑不起营销的“高大上”人设。
其次,不得不说,陈默的营销,最擅长的,其实是“情绪共振”,而非强行灌输价值观!
从当年的《失恋33天》开始,到《大唐漠北》可以说我们会发现。
他的每次营销,“情绪共振”是最大的杀手锏!
什么?你说十亿对赌?那同样的也是情绪共振,什么情绪?白嫖情绪啊!(开个玩笑)!
言归正传,比如《失恋33天》陈默采用的“失恋物语”引发失恋群体的情绪共鸣。
又比如这一次的《大唐漠北》用“满城尽白发,死不丢陌刀”的悲壮感激发家国情怀,而非空洞喊口号。
同时,他从来没有靠低俗梗或争议话题博眼球。
任何一次电影宣发,要么给观众发福利,要么利用内容达成情绪共振。
而《向阳·花》试图用“现实主义”包装,却因标签化女性、逻辑漏洞、价值观混乱引发观众反感,导致营销与内容严重割裂。
同时,陈默的营销策略往往能“让观众主动传播”,而非靠水军刷屏!
不管是最有名的撒币,还是情感上的共鸣,陈默的所有营销手段,都不是让观众被动接受,或者强加给观众,而是发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自发的参与其中,自发地加入到宣传的队伍当中,形成了良性的口碑正向循环。
而《向阳·花》的营销则陷入“越洗越黑”的怪圈——控评、甩锅资本、炒作“被打压”,反而让观众更反感,加速口碑崩塌。
同时,对于排片这些,很多电影导演都曾经抱怨电影排片不公平之类的。
反正给人的感觉,就是委屈,就是院线排片给的少了。
而反观陈默,出道这么多年,从未抱怨过。
或许现在有人会说陈默名气那么大,还是娱乐圈大佬,所以根本不需要抱怨。
可是当年呢?初出茅庐的陈默同样的也没有抱怨过啊!
《失恋33天》最初的排片并不高,他抱怨了吗?而那只是他的第一部院线电影,那个时候的他,又能有什么号召力?
所以,营销的本质是放大优点,而非掩盖缺点!
陈默的成功证明,真正的营销高手不是靠炒作生存,而是让好作品被更多人看到。他的每一次营销都建立在内容扎实、情感真挚、观众认可的基础上,因此能形成良性循环。而冯大刚的失败则警示行业:脱离作品质量的营销,终究是空中楼阁,风一吹就倒。
所以,与其花大价钱买热搜,不如先把剧本打磨好——观众的眼睛,终究是雪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