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读书 >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 第四百章:压力转向朱标

第四百章:压力转向朱标

第四百章:压力转向朱标 (第1/2页)

又一日,太阳初升。
  
  驱散一夜寒冷。
  
  整个金陵城瞬间苏醒。
  
  百姓纷纷走出小屋、小院,开始为一天生计忙碌。
  
  途中,遇到相熟者,总要聊上几句,有关北征的话题。
  
  “燕王陆军第一镇攻克张北后,再没消息传回吗?”
  
  “你不知道?昨天刚传回了新消息。”
  
  “什么,快给俺说说?”
  
  “燕王和太子分兵了,燕王统帅十三万兵马,为偏师,进攻北元以前的王庭,就和咱们的陪都,差不多一个意思吧……”
  
  “燕王带走了所有皇子的藩王卫?”
  
  “不是所有,秦王、晋王跟随太子爷的主力大军。”
  
  “即便这样,燕王这一路偏师也太弱小了,诸皇子从未领过兵,会不会拖燕王的后腿?”
  
  “听说,诸皇子就是跟随燕王去学习领兵打仗的。”
  
  “希望别出事吧……”
  
  ……
  
  朱棣、朱标分兵消息传回金陵,传播开后,百姓议论纷纷。
  
  朱府。
  
  徐妙音站在镜子前,帮徐妙云梳头。
  
  春晓他们走后。
  
  她担心阿姐太忙,就从代王府搬到了朱府。
  
  “阿姐,你有没有发现,你出嫁这些年,孩子都生了三个,怎么好像越来越年轻了?”
  
  徐妙音低头,审视看着徐妙云脸颊,含笑道。
  
  徐妙云伸手摸了摸脸颊,脸有些微红,“有吗?我怎么没有发现!”
  
  哼哼!
  
  发现了,也不能承认啊!
  
  徐妙音把徐妙云好看眉宇间那点小傲娇全都看在眼里。
  
  低头,抿唇,极力忍笑,取笑道:“阿姐,现在不在外人面前,伱比出嫁前都不稳重,更像个被惯坏、宠坏的小姑娘!”
  
  这么明显吗?
  
  徐妙云晶莹耳尖都瞬间通红了。
  
  都怪四郎!
  
  脸微红,扭头,努力做出严肃模样,含笑瞪了眼,“少拿我寻开心!”
  
  虽然这些都是事实。
  
  可妙音这几天,经常拿这些事情逗她开心。
  
  说白了,就是怕她担忧四郎在前方的情况。
  
  昨天才传来,四郎带着藩王卫出发,进一步的消息都未传回。
  
  朝中李善长、刘伯温等知兵之人。
  
  已经根据四郎进攻和林的目标,预测出,三峡口必然有一番恶战。
  
  预测出来后,满朝文武都眼巴巴等着新的信报回来。
  
  有人当然希望四郎狠狠栽跟头。
  
  乃至战死。
  
  可很多人也关心四郎。
  
  还有大哥太子系统内,部分理智的人,也眼巴巴盼着。
  
  理智的人都明白。
  
  四郎这一路偏师,能不能承担起重任,关乎着大哥主力一路能否直捣黄龙,攻克北元王庭。
  
  而三峡口一战。
  
  则是检验,从未领过兵的五弟等人,在四郎率领、教导下,能不能配合四郎,担负起偏师吸引兵力的重任。
  
  这部分人还不少呢!
  
  方孝孺、练子宁这些人就不说了。
  
  礼部尚书赵翥兼任大本堂先生,昨天还借口雍鸣、祈婳学业问题,亲自登门,代表大哥系统很多人,表达了对她们母子的善意。
  
  这倒让她对雍鸣和祈婳在宫内,放心很多。
  
  虽说,有父皇、母后眼巴巴看着,护着。
  
  可皇宫的尔虞我诈。
  
  她在无数书籍上读过。
  
  有些阴暗处射出来的利箭,父皇、母后也未必能防得住。
  
  不过,这种可能应该很小。
  
  毕竟,父皇的凶名,满朝文武都知道。
  
  总之,赵翥为首,大哥系统内理智派释放的善意,是四郎给他们母子挣下的。
  
  只要战场局势不发生变化。
  
  只要大哥一路顺顺利利,不断大捷的消息传来。
  
  他们母子在金陵,倒是十分安稳。
  
  “阿姐,朱桂他们,不会拖累姐夫吧?”徐妙音担忧询问。
  
  她就是感觉十分亏欠阿姐和姐夫。
  
  自家丈夫是个什么人,她太清楚了。
  
  不惹事。
  
  但也没什么抱负。
  
  除了规规矩矩,办好父皇交代的事情,从不敢擅自做主做任何事情。
  
  就连藩王卫,平日里都不管。
  
  全都交给朝廷指配给他的指挥使操练统领。
  
  要不是姐夫的新军特别拉风。
  
  他也想把自己的藩王卫搞成陆军第一镇那样。
  
  才决定向姐夫求助指导团。
  
  以前,但凡他们夫妻聊起藩王卫。
  
  他都连连摆手,压着声,小声道:‘兵权这东西还是别碰了,保不齐,将来大哥或者雄英削藩,现在过分插手藩王卫,将来就是麻烦事!’
  
  ……
  
  “阿姐,你说他就这样一个人,跟着姐夫,会不会给姐夫拖后腿?”
  
  她十分肯定。
  
  姐夫的性格,如果遇到危险,肯定会自己留下来断后。
  
  给丈夫以及其他皇子们创造脱困机会。
  
  太子大哥怎么能,把一群从未领兵的藩王,全都塞给姐夫呢?
  
  徐妙云抬头,见徐妙音满脸担忧,握住徐妙音的手,轻轻拍了拍,笑着安慰:“你不要内疚,行军打仗不是儿戏,你姐夫既然敢带着老十三他们,肯定就有把握……”
  
  话中,徐妙云眼底忧虑一闪而逝。
  
  前线到底什么情况。
  
  她不清楚。
  
  可传回来的消息,抽丝剥茧。
  
  总能让她嗅到一股不安隐忧。
  
  陆军第一镇在四郎心中,多么重要,她很清楚。
  
  没有任何实战经验。
  
  首战,四郎就带着兄弟们,打了张北攻防战!
  
  还有此番,四郎主动提出分兵,率领偏师吸引北元兵力。
  
  为何,信报中,没有提及,大哥对此事的态度?
  
  ……
  
  这类晦暗不明,让人总觉不安、不对劲儿的细节,充斥着传回来的每一条消息中。
  
  徐妙音见徐妙云怔怔出神,伸手悄悄拍了拍自己的嘴,笑道:“阿姐,往后,如果我们不想在大明待了,出海去投奔你和姐夫,你和姐夫,可得收留我们。”
  
  她虽然是逗阿姐开心。
  
  可也是真有这种打算。
  
  他们夫妻私下里讨论过。
  
  将来,大哥削藩的可能性不少。
  
  因为当武勋问题解决后。
  
  藩王问题,必然成为新的主要矛盾。
  
  加上朝中有一批不喜欢藩王分封的文臣。
  
  这些人在父皇一朝,害怕父皇,不敢说什么。
  
  可大哥一朝就未必了。
  
  大哥削藩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而到时,他们夫妻可能就是首先拿来开刀的。
  
  因为她姐夫是在海外自己开创基业,立国的朱棣!
  
  大明境内,恐惧、害怕、又仇视姐夫的人很多,太子大哥只要有削藩念头,他们会首先把矛头对准他们夫妇。
  
  对于削藩。
  
  他们夫妇不在乎。
  
  反正他们都不是什么权力欲极强的人。
  
  可就怕到时候。
  
  想离开大明,都走不了!
  
  这是他们夫妻私下里议论,得出的结论之一。
  
  大哥削藩,但不代表,愿意放兄弟们离开大明,去投靠姐夫!
  
  总之,一旦削藩开始。
  
  定然少不了麻烦和波折。
  
  只希望大哥能放他们夫妻离开大明吧。
  
  徐妙云并不知,徐妙音、朱桂私底下讨论了这么多,顿时笑了,“好啊!”
  
  ……
  
  金陵这边,议论纷纷。
  
  三峡口外。
  
  喊杀声震天。
  
  诸王藩王卫,轮流对阴山发起进攻,通过车轮战,消耗防守元军的兵力以及体力。
  
  为天黑前的总攻做战前准备。
  
  外面喊杀声震天,挑选出的一万五千精锐,被勒令在营中休息。
  
  随军行动的工匠,则在抓紧时间制作营建堡垒的木板。
  
  陆军第一镇的工匠参与,临时打造一些简易卡扣。
  
  ……
  
  临近中午。
  
  阴山背面。
  
  三峡口以西五十里外。
  
  阴山山坡下,一个避风隐蔽地。
  
  一群满脸风霜的将士,迅速进食后,在各自棚正监督下,每人喝了一口烈酒暖身后,一个棚的袍泽兄弟,相互靠在一起,裹着行军被开始休息。
  
  鼾声中。
  
  朱棣为首的将领们,则爬上阴山山梁,实地考察。
  
  徐辉祖跟在身边,“姐夫,我们参谋团派人往前面走了十几里,山梁道路虽然困难,可也能行走,咱们除了随身携带的火药、弹丸,干粮辎重也剩不了多少了,休息后,出发时,完全可以让将士们,把剩下的干粮全都吃了,把马车暂时扔在这里,从阴山山梁向三峡口挺近……”
  
  咯吱、咯吱……
  
  朱棣边听,边沿着山梁,脚踩着山梁上的枯枝、落叶、积雪行走,试着行进中的困难……
  
  山梁上,开始消融的积雪,反复踩几遍就变得坚硬,十分容易造成脚下打滑。
  
  可斥候已经探明。
  
  前方云集的大小部落很多。
  
  他们这样一支大军行进,若是继续这么堂而皇之奔袭,已经无法做到隐蔽性了。
  
  ……
  
  “咱们军中都是福建儿郎,福建多山地,兄弟们其实对山地中行走,并不陌生,要说困难,其实也就是尚未融化这层积雪……”
  
  朱棣闻言,不可置否点点头,扭头,询问随行的参谋成员,“你们有没有从山梁奔袭挺进的全部预案?”
  
  “有!”
  
  一名参谋人员立刻站出来,把一道折子交给朱棣。
  
  同时解释道:“徐参军带着我们制定了一份完整预案,我们参谋团,马上派人跟随斥候,沿着山梁出发,率先探明沿途的道路,同时,参谋团抽调了斥候队,五十个善工兵科的兄弟,组成预备队,一旦前方传回问题,就马上派出工兵队兄弟,跟着我们参谋团去修路……”
  
  ……
  
  “总之,我们参谋团可以下军令状,保证在大军行进前,扫除奔袭道路上的障碍。”
  
  ……
  
  朱棣边听边看着折子上的计划内容。
  
  计划十分完善。
  
  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有考虑。
  
  ……
  
  朱棣认真看完后,合上折子,交给徐辉祖,“就按照你们这个计划去做,你们参谋团辛苦一点,现在就行动吧。”
  
  徐辉祖笑笑。
  
  领命后,领着参谋团,以及工兵队沿着山梁,率先出发。
  
  朱棣遣走其他人。
  
  只剩下朱能。
  
  笑道:“三哥,以往你嘴特别贱,可这一路而来,你都十分沉默,是不是有什么话想和我说?”
  
  朱能气的瞪了眼。
  
  抬腿就想踢人。
  
  朱棣笑着躲开。
  
  气氛一下活跃起来。
  
  朱能拧开随身携带御寒的酒囊,痛饮一口后,笑道:“还别说,喂牲口吃的玉米秸秆,酿造出来的酒,也挺好喝。”
  
  话中,把酒囊扔给朱棣。
  
  这批酒。
  
  都是刘家村赠予的。
  
  朱棣喝了口,靴子在地上的雪上左右摆动,很快,扫出一块干净土地,席地而坐。
  
  朱能学着,坐下后。
  
  看向朱棣。
  
  朱棣又喝了口酒,把酒囊递给朱能,“未来,百姓还会创造出更多东西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
  
  是工匠科技。
  
  和后面,在研究所支撑下,发生的科技革命不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需要那么多基础学科支撑。
  
  本质上,是根据需求,在有经验工匠钻研琢磨,衍生发展的科技文明。
  
  就好比蒸汽机。
  
  其实一些技术条件已经满足了。
  
  往复式风箱的机括构造原理,就是蒸汽机最重要的一环。
  
  可这一环。
  
  早在千年前的冶铁,需要更充足的风力时,就被发明出来了。
  
  海军战舰,发明了螺旋桨。
  
  发明了蓄力提供动力的机械构造。
  
  其实,当海军不满足于蓄力的各种麻烦时,需求催动下,蒸汽机革命必然到来。
  
  不需要他去指手画脚,都能完成。
  
  “百姓的积极性被调动,当无数百姓,没有了温饱之忧时,必然会发动所有的聪明才智,去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土桥村能发明玉米秸秆酿酒,就是温饱解决后,有余力去想其他……”
  
  若是没有解决温饱。
  
  八叔他们,怎么可能只是闻到铡碎的秸秆,堆积了几天,散发出一股酒味,就想着用玉米秸秆酿酒。
  
  他和妙云回村后,专门详细问过。
  
  为了寻找适合的酒曲。
  
  八叔他们就跑遍了周围数个县府。
  
  托人、花钱、厚着脸皮请教。
  
  然后又经历了一年的试验。
  
  最终才培养出,最适合玉米秸秆酿酒的酒曲。
  
  没有解决温饱的百姓,哪有这种条件和精力。
  
  可一旦百姓的温饱问题解决后。
  
  百姓的聪明才智,必然会出现一个爆发期。
  
  各种发明,在需求促使下,会沿着事物发展规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咱们历朝历代的上层精英们,富裕了,就去追求满足精神需求的各种东西,所以,我们能看到,唐朝天宝年间盛行的马球、能看到,宋朝汴京,每逢节日,耗费无数钱财的灯火,能看到,历史发展出,各种各样的戏曲类型……”
  
  ……
  
  “可咱们的百姓,只要吃饱饭后,有了微薄的本钱后,没资格向精英层,搞这些东西,他们一定会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想方设法,创造更多,能创造财富价值的东西……”
  
  “只要朝廷能这么坚定不移搞下去,我可以十分肯定的预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一定是庶民的时代!”
  
  无数普通人,会因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或大或小的发明。
  
  成为历史的弄潮儿。
  
  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后。
  
  个人的聪明才智,个体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弱。
  
  企业设立的研究所,会取代个人。
  
  当文明和科技向更高级发展时。
  
  难度也会成倍增加。
  
  个人彻底退出。
  
  企业也无力承担。
  
  只有国家机器,才能做到。
  
  小国都没有这个资格!
  
  只有庞大的国家机器才能。
  
  ……
  
  朱能听着朱棣意气风发,阐述庶民的时代,喝了一口,品咂着酒水刺激舌尖味蕾的感觉,突然开口:“老四,从咱们一起去辽东,刚见面时,你就挺乐观的,没想到,现在还是如此,你就没有察觉,太子变了吗?”
  
  以前,他听闻的太子,是多么多么仁厚。
  
  可这回近距离观察。
  
  他发现,太子的城府不浅。
  
  他很担心。
  
  老四的不设防。
  
  将来会狠狠栽跟头。
  
  朱棣笑笑,伸手把一团雪捏成球状,猛地投掷扔出,视线盯着雪球划过一道弧线落下,出神道:“我知道,也有准备,你们不用替我担心,等你们混不下去的时候,记得来找我,别的不敢说,到时候,我怎么也是一国之主了,给你们编练几支精锐,那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朱能被逗笑。
  
  把酒囊扔给朱棣,“那可说好了!”
  
  ……
  
  午后。
  
  将士们吃光随身携带的干粮,登上山梁,在树木掩护下,开始向着三峡口挺近。
  
  临近傍晚时分。
  
  距离三峡口战场,只剩十几里地时。
  
  徐辉祖带着一个被五花大绑的元军回来,见面后,便笑道:“姐夫,抓了个舌头!”
  
  随即朱棣就开始审问抓回来的舌头。
  
  审问结束后。
  
  命人把舌头带下去。
  
  将领们全都被朱棣召集来。
  
  朱棣把审问的内容,转述给将领们后,询问:“你们从中看出了什么,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
  
  “王爷,皇子们的进步很明显,昨晚那种拉宽宽正面的打法就很好,可惜,最后没能坚持住。”
  
  “末将觉得,今天白天的车轮战,诸位皇子是在消耗元军的兵力和体力,今天晚上,肯定还会复制昨晚拉宽宽正面的打法!”
  
  “若只是如此,恐怕不可能成功,元军的统帅,也不是傻子,这么明显的消耗战术,一眼就能看穿。”
  
  ……
  
  朱能站在朱棣身边,看着张武为首,一群管带、队官、参谋热闹讨论。
  
  看了眼朱棣。
  
  他现在知道,老四如何培养将领了。
  
  “王爷。”张武突然看向朱棣,“诸皇子若是用王爷在回金陵途中,教我们的火力倒打,有没有可能击溃元军?”
  
  “协统,这种情况,不能埋伏,怎么使用火力倒打?”
  
  “火力倒打未必就一定要埋伏……”
  
  ……
  
  随即,众人又开始争论。
  
  时间还比较充足。
  
  左右也就剩下十几里地。
  
  朱棣没有阻挠张武等人讨论。
  
  等众人讨论的差不多。
  
  最终,讨论出,类似谭渊、朱橚等人提出的办法后。
  
  朱棣笑了。
  
  火力倒打,未必能一举攻克元军驻守的三峡口阴山段。
  
  但绝对能给元军造成很大伤亡。
  
  不过,此刻朱棣也并未意识到,在谭渊的引导下。
  
  朱橚等人正在为实施这一战术,紧锣密鼓准备。
  
  “火力倒打的办法很不错,至少可以有效打击敌军有生力量,现在讨论结束,既然确定,很快,还有一场激战,那么,夺取三峡口,就在今晚!”
  
  只要拿下阴山一侧。
  
  他不信元军不撤。
  
  不撤他也不怕。
  
  让将士们,把炮营的大炮,运送到山梁上,直接对着东侧猛轰,配合步骑冲锋即可。
  
  炮营的大炮,不是海军用的那些粗壮黑的笨重玩意儿。
  
  通过滑轮组固定在山坡的树干上,一段一段,费力点,但能弄上来。
  
  朱棣一声令下。
  
  将士们再次趁着光线还充足,开始急行军。
  
  ……
  
  三峡口。
  
  天色已黑。
  
  马哈木陪着纳哈出站在山梁上。
  
  居高临下,观察着山脚远处,火光映照中,开始集结的明军。
  
  马哈木笑道:“看样子,诸皇子联军还要搞昨天那一套。”
  
  昨天的确十分凶险。
  
  若非他这个人做事喜欢留一手。
  
  留了五百预备。
  
  多半还真有可能,被明王朝,这群初出茅庐的皇子,一举攻克阴山。
  
  别说攻克阴山了。
  
  这群皇子,有人率军登上山梁。
  
  哪怕最终被赶下去。
  
  都是他的耻辱!
  
  纳哈出看了眼马哈木,笑道:“这群皇子背后站着明四皇子,少不了明四皇子的言传身教,甚至,昨天真正与你交手的,其实就是明四皇子,所以,你还是赢了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