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 真正的战友 (第1/2页)
提到BalOng5000,冯庭波的眉头下意识地蹙起。
那场由EDA工具精度偏差引发的项目风险,让她至今心有余悸。
“是啊,警钟。”她叹了口气,随即又振奋起来。
“但今天看到你那个架构拆分方案,真的让我眼前一亮。
射频、建模、后端AI,三大方向切分得清清楚楚。
张哲、李维明、钟耀祖各司其职,人尽其用。
特别是让张博士专攻射频和3DEM,这是我们的软肋,也是5G、未来6G甚至毫米波通感一体芯片设计的核心痛点!
禾芯的技术底子加上他的经验,如果能快速整合消化,海思的射频设计能力能上一个新台阶!”
陈默点点头:
“张博士的技术底蕴是宝贵的财富,但他的团队需要融入新的环境,适应华兴的节奏和需求。
独立出来,由他主导射频方向,给予足够的空间和资源,是激发他价值的最佳方式。
当然,与钟耀祖那边的协同,还需要下大力气去打通。”
“钟耀祖......”冯庭波眼中闪过赞赏。
“这小子的‘盘古’和‘伏羲’,在海思内部口碑已经起来了。
尤其是那个AI时序收敛,设计部好几个老大难的项目,靠它硬是给救回来了,周期缩短了不止一半。
让他独立负责后端和AI驱动,再合适不过。
我就怕他年轻气盛......”
“锐气需要引导,也需要磨砺。”陈默接口道,语气平静却带着掌控感:
“给他更大的平台,更重的责任,让他去碰撞,去整合禾芯过来的接口人才,这本身就是最好的磨刀石。
他和张哲的冲突,根源在于目标和路径认知的不统一。
现在架构清晰了,都在EDA产品线的大旗下,目标只有一个:为海思打造最锋利的武器。
我这个兼职总监,就是负责把他们拧成一股绳的人。”
他顿了顿,看向冯庭波,眼神带着深意:
“所以,冯董,你们海思的反馈至关重要。
EDA产品线不是闭门造车,一切研发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海思的设计需求。
我需要你这边,建立更直接高效的对接机制。”
“没问题!”冯庭波立刻应道,回复得格外爽快。
“海思内部,我会指定最资深的芯片设计架构师和项目经理,成立专门的EDA需求对接与联合验证小组,直接对口你们三个研发部。
特别是新工具的早期原型测试和流片验证反馈,必须第一时间同步。
我们要把‘设计-工具-制造’这个闭环跑通、跑快。”
这正是陈默想要的。
他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神色:
“好!闭环跑通,效率才能最大化。
另外,FOUndry那边,你们海思合作紧密,在PDK联合开发和模型精度验证方面,也需要你们多搭桥牵线,给李维明的器件建模部提供最直接的工艺支持。”
“包在我身上。”冯庭波郑重承诺。
“华虹N+1,中芯N+2的进展,我们都有深度合作。
李博士那边需要什么数据,需要配合做什么测试,海思全力配合!
国产PDK联盟要真正发挥作用,FOUndry、设计公司(海思)、EDA工具商(我们)必须深度绑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