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找到线索(两章合一) (第2/2页)
“但他们就是几条小杂鱼,掀不起风浪,木藤估计都懒得理会。”
“赤蛇帮……”林川记下了这个名字。
蚊子腿也是肉,任何可能利用的线索他都不会放过。
“我知道的就这么多!真的!”黑田生怕林川不满意,急忙补充道,“木藤的事,水太深了,我知道的这些都是道听途说,当不得真!钱……钱我收了,消息也给你了,我们两清!”
说完,他几乎是逃离般地站起身,匆匆离开了酒吧,连剩下的酒都没喝完。
林川没有阻拦,静静坐在原地。
从黑田这里得到的信息虽然零碎,但印证了一些他的猜测。
木藤总部确实在港区,戒备森严,并且近期有人员调动和“客人”到来的迹象。
那个“赤蛇帮”,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切入点,或者用来吸引火力的诱饵。
他起身,同样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蜉蝣”酒吧,再次融入新宿街头的人潮。
他需要找到一个绝对安全的地方,梳理信息,并开始下一步行动。
他想到了血狼在东京布置的,连竹叶青都不知道的,只有他一人掌握的终极暗桩。
根据记忆,他穿过数个街区,来到一栋略显老旧的公寓楼。
这里居住着大量外国留学生和短期工作者,人员复杂,流动性大。
他走上三楼,在一个标着“307”的门牌前停下。
没有敲门,而是从系统空间中取出一把造型奇特的钥匙,插入锁孔,轻轻转动。
“咔哒。”
门开了。
里面是一个普通的一居室,陈设简单,落着薄薄的灰尘,显然很久没人居住。
这里,就是他为自己预留的,最后的安全屋。
除了他,无人知晓。
反锁上门,拉上窗帘,林川站在房间中央,眼神彻底冰冷下来。
木藤的阴影笼罩着东京,但他这条来自地狱的复仇之蛇,已经悄无声息地潜入了他们的巢穴之下。
---
与此同时,东京港区,某栋看似普通的摩天大楼地下深处。
丸山看着屏幕上依旧“一切正常”的汇报,眉头越皱越紧。
“大长老,所有明哨暗卡都没有发现。‘刺客’……他真的会来吗?还是说,他选择了我们完全无法预料的方式?”
大长老枯瘦的手指敲击着扶手,发出令人心烦意乱的哒哒声。
“他一定会来。”大长老的声音嘶哑而肯定,“越是平静,越是可怕。通知‘赤备’各小队,提高警惕。我有预感……他已经在东京了。”
-----------------
安全屋内,林川如同一尊雕塑,静立在阴影中。
脑海中,从黑田处获取的碎片信息与系统地图上港区的详细结构相互叠加、分析。
他需要更多的信息,需要确认木藤总部更精确的位置,需要了解其内部安保的漏洞,更需要知道晓晓被关押的具体地点。
“赤蛇帮”这群复仇的亡命徒,或许能提供一些从外部难以观察到的细节,或者,成为他投石问路的那颗石子。
行动必须快,必须在木藤的“赤备”警戒网络完全收缩、将东京变成铁板一块之前,找到缝隙。
夜色深沉,林川再次变换了装束和易容细节,此刻的他更像一个落魄的打工族,穿着皱巴巴的西装,眼神带着一丝疲惫。
他离开了安全屋,如同幽灵般穿梭在东京错综复杂的小巷中。
根据黑田话语中隐含的线索以及他自己对东京地下势力分布的记忆,林川将目标锁定在了江东区一片老旧的工业区。
这里仓库林立,鱼龙混杂,是许多见不得光的小型团伙理想的藏身之所。
经过几个小时的暗中排查和观察,他锁定了一个废弃的汽车修理厂。
修理厂门口有模糊的喷漆图案,依稀能看出是一条扭曲的蛇形,与记忆中“赤蛇帮”的标志有几分相似。
更重要的是,他在附近发现了几个看似无所事事,实则眼神警惕、腰间鼓囊的暗哨。
就是这里了。
林川没有直接靠近,而是选择在远处一栋废弃厂房的二楼,借助杂物隐蔽,用战术目镜的增强视野仔细观察。
修理厂内部光线昏暗,但能看到几个人影晃动,气氛显得有些焦躁和压抑。
他需要接触,但不能暴露自己的真实目的和身份。
耐心等待了几个小时,直到凌晨时分,一个穿着皮夹克、留着莫西干头、看起来像是小头目的男人骂骂咧咧地独自走出修理厂,走向不远处一个24小时便利店,似乎是去买烟。
机会。
林川如同狸猫般悄无声息地从厂房滑下,绕了一个圈子,提前来到了便利店旁边一条堆满垃圾桶的死胡同里。
很快,那个莫西干头男人提着塑料袋走了出来,嘴里叼着刚点着的烟。
当他经过胡同口时,林川动了。
速度快如鬼魅,一只手如同铁钳般从阴影中探出,瞬间扣住了男人的喉咙,将其猛地拖入黑暗的胡同深处。
男人甚至来不及发出任何声音,只感到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扼住了他的呼吸,强烈的窒息感和恐惧感瞬间淹没了他。
林川将他按在冰冷的墙壁上,另一只手已经卸掉了他腰间的手枪和匕首。
战术目镜在黑暗中泛着微光,映照出男人因惊恐而扭曲的脸。
“别出声,回答我的问题。”林川的声音冰冷而低沉,用的是日语,却带着一种强大的压迫感,“你们是赤蛇帮的?”
莫西干头男人拼命点头,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声音,眼中充满了求饶。
“你们想找木藤报仇?”林川稍微松了松手上的力道,让他能勉强说话。
“是……是……”男人贪婪地呼吸着空气,声音颤抖,“他……他们杀了我们老大……灭了我们的组……”
“很好。”林川盯着他的眼睛,“我也想找木藤的麻烦。我们可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