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圣驾凯旋安天下 (第1/2页)
…
“还真有一事,当今陛下若不知,或有大事发生。”
本来赵俣就怀疑这个老婆婆是别人找来骗自己的托,‘这老太太知道的也太多了,不像一般农妇。’
现在,这个老婆婆又这么说,就更像是有人想借她的嘴跟自己说点什么了。
赵俣不动声色地问:“不知何事须当今陛下知晓,若他不知晓,又有甚大事发生?”
让赵俣没想到的是,这个老婆婆还跟自己玩欲擒故纵,只听她说:“大官人又非当今陛下,知晓此事亦无用也。”
老婆婆此言一出,周围的人,尤其是赵俣的一众女人,全都掩嘴偷笑不已。
人啊,都有一个毛病,那就是,越是旁人讳莫如深、欲语还休之事,越能勾起心底那股难以抑制的好奇。
赵俣虽然是皇帝,但也不能免俗。
所以赵俣笑着说:“小可与当今陛下乃旧识,此次回京,多半能见到他。”
老婆婆看了一眼赵俣,见赵俣器宇不凡,又见赵俣身边的女人个顶个的漂亮,再看院外的护卫各个威武雄壮,越发地觉得赵俣不凡,心想赵俣或许真能见到当今的皇帝也不一定。
念及至此,老婆婆对赵俣说:“我这里微山湖,腐烂水草混着虫粪之味呛得人睁不开眼,只怕要有蝗灾爆发。”
赵俣真没想到,老婆婆说的是治蝗的事。
此事确实不是小事,搞不好真会酿成大的灾难。
十多年前,有飞蝗自江苏洪湖出现,飞则遮天蔽日,落则盖地无缝,聚则压折树枝,食则沙沙有声,而且可抱成团球状滚渡过河,来势之凶,实属罕见,如此六天六夜,庄稼、树叶、野草被食尽,洪湖附近成为一片赤地。
蝗虫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害虫,一两千年来严重地破坏着农业生产,更为凶险的是,蝗灾多发生在大旱之后,往往百姓才捱过一场旱灾,抢种了一点救命粮,蝗灾就接踵而至,让刚刚燃起的生存希望再次破灭。
这无穷无尽的灾难与痛苦不断积聚发酵,最后落到史书上就只剩下了六个血淋淋的大字:是岁饥,人相食。
面对汹涌而来的蝗虫大军,很多人选择了屈服,他们请出蝗王娘娘、刘猛将军,以为只要虔诚地供奉这些泥塑金身的偶像,就能平息上天的责难,驱散漫天的蝗虫。
当然,也一直有人在选择与蝗虫斗争。
《汉书,平帝本纪》记载,早在西汉元始二年,就有人已经开始了治蝗的斗争。
那年山东青州一带爆发了蝗灾,朝廷为了治蝗,拨出大量钱款用来奖励捕杀蝗虫的农民。
这也是史载的最早的治蝗法令。
到了唐代,宰相姚崇非常重视治蝗,他发明了火烧灭蝗法。因为蝗虫有趋光的习性,夜晚只要在田间燃起火堆就可以大量烧杀蝗虫。
截止到目前这个时代为止,中国人在治蝗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
不过这些经验显然还不足以应对蝗虫大军。
还好,这个时代有赵俣他们这些穿越者,更幸运的是,他们这些穿越者当中有袁倾城这个农大毕业的高材生,学过如何治蝗。
当初,好像是赵俣登基的第三年,江苏地区就爆发了大范围的蝗灾。
赵俣当即就命令各地的转运司和提举常平司等衙门立即接受朝廷的直接指挥(实际上是接受袁倾城的指挥),成为专门的治蝗部门,打抗蝗保卫战。
——大宋没有专门设立治理蝗灾的部门,治理蝗灾主要由多个相关部门协同完成,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转运司和提举常平司。转运司原本负责军事粮草供应,后来职权不断扩大,涵盖财政、监察等多个方面。在治理蝗灾时,转运司需要参与组织救灾事宜,如宋神宗元丰四年,朝廷曾下令让开封府界提举司、京东西路转运司遣官督捕蝗虫。提举常平司是王安石变法时期设立的机构,掌管常平、市易、坊场、河渡、水利之法等。该机构在灾荒时期负责仓储管理和救灾事务,在治理蝗灾过程中,会参与调配物资、组织民众捕蝗等工作。
袁倾城挂帅后,在第一时间就指出中国治蝗第一人马世骏通过无数观察和研究找到的蝗虫的命门——水旱交替。也就是,滩涂水位的升降,决定了蝗虫产卵地的存亡,利用水力调控生态,把水旱交替变成水位稳定。
通过赵俣,袁倾城先是让转运司牵头,联合地方水利官,在洪湖周边疏浚旧渠、新修堤坝。从前滩涂水位随季节大起大落,旱时露泥成了蝗虫产卵的温床,涝时又冲毁作物,经过抢修,堤坝将水位稳稳锁在三尺上下,水旱交替的缝隙被堵死,滩涂里的蝗卵没了合适的孵化环境,渐渐少了踪迹。
紧接着,袁倾城让提举常平司调集籽种,在蝗区推广种植棉花。那些曾被蝗虫啃得只剩残茎的田地,换上了叶片厚实、绒毛细密的棉株,蝗虫不喜欢这味道,啃食大减。
同时,袁倾城让常平司在各村设了“知虫户”,让熟悉农事的百姓定期巡查棉田,一旦发现零星蝗虫,立刻上报。
随后,大宋治蝗机构的搭建更是细致。
赵俣特意设了“司蝗院”,由三司使总领,转运司、常平司各派官员驻院,专门汇总各地蝗情、调配物资。
地方上,每州设“防蝗所”,所长由通判兼任,手下有“巡蝗吏”,负责督查水利设施和作物种植;各县设“灭蝗营”,抽调乡兵和农夫组成,配备镰刀、竹筐等工具,随时准备应对突发蝗情。
重点蝗区还设了“水位司”,每日记录滩涂水位,与司蝗院书信往来,确保水位调控万无一失。
起初,因为交通和通讯不方便,消息传递中总出岔子。有时防蝗所发现蝗蝻,快马报给司蝗院已是三日后,等袁倾城的应对法子传回去,幼虫都长成了能飞的成虫。
袁倾城便结合现有的条件,让人改进驿站,在蝗区沿途增设“飞奴站”,重要消息由飞奴传递,寻常事务才走驿马。
这才让政令流转快了大半。
就这般,十多年过去。司蝗院的卷宗里,关于蝗灾记录从厚厚一迭变成寥寥数笔,再后来,连零星蝗情都少见了。那些曾被蝗虫困扰的州县,棉田连片,堤坝稳固。
袁倾城之所以有如今这么大的名气,让她的名气成了五女之首,民间无知的百姓甚至将她当成了赵俣的正室认为她才是赵俣的皇后(民间只知袁娘娘、麻娘娘、叶娘娘,不知郑皇后),更有甚者,她都被民众神化当成了活神仙,为她立生祠对她进行供奉,除了她让大宋的粮食产量翻了好几番,还因为她让大宋的土地终于少了一场场遮天蔽日的恐慌,而这也是大宋的粮食产量翻了好几番的原因之一。
如今大宋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治蝗系统,而且有着严格的责任制,谁治下的地区出现蝗灾,那赵俣是真会杀人的,并且是毫不留情地诛杀,不管涉及到谁。
大宋官场一直流传一句话:贪腐犹有活路,蝗灾必死无疑。
赵俣相信,老婆婆所说的微山湖的蝗情,朝廷肯定已经知道了,并且已经着手治理了,不然,那就是在挑战赵俣的刀够不够锋利。
至于这老婆婆到底是不是谁安排的,鉴于她也没说出什么不得了的事,赵俣也就难得糊涂了。
当然,心细如赵俣,回到船上后,还是让人去察了一下,微山湖的治蝗情况,看看是不是有人借着这个老婆婆的嘴告诉自己微山湖这里治蝗不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